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市场监管>>质检百科>>质检业务>>质检人物>>

陈海清:用平凡书写无悔人生

2010-06-21 15:31:55 中国质量新闻网
用平凡书写无悔人生

——记全国质检系统先进工作者、海南检验检疫局退休干部陈海清

   ●符传涛

    ·记者手记

   陈海清同志1968年毕业于海南医学专科学校医疗专业,毕业时他主动要求分配到了西沙。西沙,在很多人眼里,是神秘的地方,工作条件的艰苦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岛上缺水,人们只能用水桶接从屋顶上流下来的雨水饮用;没有电,只能点着煤油灯;岛上不能种菜,只能靠从海南岛来的补给船运输,如果碰上台风,好几天都吃不上……在西沙,陈海清一呆就是5年。在5年中,他不但在永兴岛的职工医院当过医生,进过渔业大队与渔民出过海,在来往海南岛、永兴岛的“西渔705”上当过船医。在西沙工作的经历,陈海清不但锻炼出良好的体魄,而且培养了大海般宽广的心胸,特别是2年多当船医的经历,为今后从事检验检疫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1973年7月,陈海清调入海口卫生检疫所工作,从此开始了他30多年的检验检疫工作生涯。30多年来,他在船舶卫生监督、集装箱检疫、进口食品监督管理、疾病监测、船舶检疫等多个岗位工作过。在每一个时期,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他都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为海南检验检疫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从事船检工作,每天与风浪打交道,具有一定的危险性。2003年12月28日中午12点,海口港办事处接到紧急求救电话,在从香港开往越南的巴哈马籍豪华邮轮上有一位76岁的英国游客病危,请求紧急救助。当时海面正刮6级大风,波浪汹涌,救助船随时都有碰撞和翻船的危险,陈海清不顾危险挺身而出,主动要求出海救助。当救助船到达邮轮时,因海上风浪大,两船根本无法平稳舷靠。时间就是生命,救人要紧。陈海清不顾一切,凭着多年与风浪打交道的经验,与船方、120医务人员紧密配合,抓住时机在较短的时间内登上邮轮并安全地将病人移下救助船。邮轮上的外国游客看到中国检验检疫官员的举动都非常感动,纷纷伸出大拇指。当救助船离开邮轮时,上千名游客站在船舷边发出长时间的掌声,船长亲自拉响3声长长的汽笛,向中国检验检疫官员表示敬意。

   2004年1月9日晚上12点,陈海清与同事王文杰在办完一艘港澳小船出境手续离船时,由于船体摆动,陈海清一脚踩空,一下子从船体和码头的缝隙中掉进水里。“有人掉水了!”人们一声惊呼。港池的水约10米深,当时正值海上有风浪,人一旦掉进去,随时都会被船体挤扁,后果不堪设想!“我当时就在他后面,一眨眼人就不见了,真是紧张极了,”王文杰回忆说。说起这段“恐怖”的“逃生经历”,陈海清浅浅一笑。他回忆说:当时掉进水里后,眼镜没了、皮鞋丢了、手机全进了水,我也猛不丁喝了几口水。由于多年与海水打交道,我很快镇定下来,循着头顶有亮光的地方拼命往上游,并抓住船上扔下来的软梯爬上了船。当陈海清爬上船时,由于当时正值冬季,全身差点被冻僵了,手指还被牡蛎割了个口子,鲜血直流。回到家里,老伴和孩子们都吓坏了。女儿哀求他说:“爸,您别这么拼命了,我们家可不能没有您呀!”陈海清努力做好家人的劝服工作,又满怀热情地投入到检验检疫工作中。

   2001年1月2日,陈海清在查验来自马来西亚的泰国籍货轮时,缩着身子、打着手电筒在狭小的食品舱里翻出被蛀食的豇豆,经室内培养、鉴定,确认为一类危险性害虫-菜豆象,这是海南检验检疫局首次截获一类危险性害虫;2001年7月12日,陈海清和同事们在查验一艘越南籍船舶时,在船尾甲板上发现了一只小小的用来浸泡油漆刷的旧铁桶,小铁桶里装有半桶浑黄的脏水。陈海清意识到,积水正是蚊子繁殖之所。他赶紧汲取水样,及时送到实验室检测,结果发现了大量蚊虫卵及幼虫。经技术鉴定,确认为埃及伊蚊。

   “三检合一”机构改革刚完成时,从事多年卫检工作的陈海清在植物危险性害虫的截获方面是一个“门外汉”。尽管他本人年事已高,但不畏艰苦,深入一线,积极探索、认真研究外来生物的特点。深入船舶食品舱,在烈日当空的太阳底下,食品舱温度高达四五十度,有时还要拿着手电筒,每进去查验一次,都要汗流浃背。有时他从船上抽回来的有虫眼垫舱木,在办公室地板上劈成条形,找虫样。就这样,在他的带动下,他所在的海口港办事处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疫情截获的方法与经验。

   陈海清经常骑自行车上班,他的自行车车头经常挂着一个工具包,同志戏称为“八宝袋”,里面有雨衣、太阳帽、矿泉水、书、口罩和试管,这可是陈海清开展疫情调查工作的“宝贝”。2005年2月,当国家质检总局发出严防热带红火蚁传入预警的通报时,陈海清在上下班的路段一旦发现火蚁窝,他都采集标本送交实验室鉴定,为严防红火蚁的传入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2005年7月,他积极参加海口港病媒本底调查工作。他不但虚心向有经验的同志请教学习有关病媒知识,而且主动承担起又脏又臭的老鼠解剖工作,还帮助新同志进行标本鉴别工作;在开展伊蚊调查时,他故意裸露手臂让伊蚊吸血进行诱捕,并收集饲养在自制的培养瓶里进行观察;2005年3月,按照海南检验检疫局的委派,陈海清与同志们一道,奔赴洋浦开发区开展船舶熏蒸工作。一到洋浦,他顾不上休息,连夜与同志们着手制订方案,一直忙到深夜2点才休息。第二天,又赶赴熏蒸现场担任船舶熏蒸工作的技术顾问。在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完成了这次熏蒸工作任务。

   陈海清的事迹感动着上级领导和同志们,2002年以来,陈海清先后两次被评为全国质检系统先进工作者,受到人事部和国家质检总局的表彰。2006年9月22日,海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举行了“陈海清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同时组织报告团,在海南检验检疫系统各分支机构、单位巡回演讲陈海清同志的先进事迹……

   屈指数来,陈海清退休已经有3个年头了,可他的心头始终牵挂着他工作和战斗过33个年头的检验检疫事业,始终关心着海南检验检疫事业的发展。陈海清,原海南检验检疫局海口港办事处调研员,曾两次荣获全国质检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在举国上下欢庆建国60周年的日子里,记者与陈海清一起促膝谈心,一起回忆他平凡而无悔的岁月……

    赤胆忠心卫国门

   我认为陈海清同志的动力和源泉:一是忠诚,对党的事业忠诚、对国家和人民忠诚;二是负责,对事业负责,对工作负责……——海南检验检疫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小幼

   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海南口岸开始出现了集装箱贸易,但由于当时的海南卫生检疫所缺乏相应经验,还没有正式开展集装箱检疫业务。陈海清接受组织的委派到拱北口岸跟班学习集装箱检疫业务。回来后,他一头扎进业务开展的前期工作中。他骑着摩托车、顶着烈日,在港区内来回穿梭,详细观察集装箱运输的特点,摸索出一套集装箱检疫管理办法,使海口检疫所的集装箱检疫工作得以正常开展。1991年,在他负责进口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期间,海南大量进口棕榈油,按照政策规定,食用棕榈油必须报检并实施卫生检疫,一些货主为了逃避检疫,冒用工业棕榈油来申报,企图蒙混过关。陈海清通过核对装船清单和开展食用棕油的市场调查,识破了这些货主的伎俩,通过宣传政策,这些货主都按照规定前来报检,使数万吨食用棕榈油按规定报检进口,避免了国家检疫费的损失。

   1999年,海南“三检合一”机构改革后,陈海清来到海南检验检疫局海口港办事处船检科任科长,后转任助理调研员、调研员。船检科负责整个海口港辖区的出入境船舶检疫工作。海口港每年有1500多艘船舶的检疫任务。而船检科当时只有4位同志,工作任务的繁重可想而知。船检科执行24小时值班制,常常是报检电话一响,人就要到现场,工作从不分节假日加班加点,有时还要熬夜。这时的陈海清已是50多岁的人了,可他不顾年事已高,与同志们奔忙在检验检疫一线。

   2001年10月12日,陈海清和同事们在现场查验一批从日本进境货物的木质包装时,发现该批木质包装材料有蓝变现象,且湿度较大,有松材线虫感染的特征。虽然这些木质包装材料附有出口国官方出具的熏蒸证书,但他们还是冒着监管场地近40°C的高温,将感染特征明显的木质包装物一条条找出来,又找来了锯子和斧子,将其锯断,然后一根根劈成比筷子还细的木条,再放在利用废旧矿泉水桶制作的浸泡桶里浸泡,最后将这些样品送实验室。经专家鉴定,这些木条带有被称为“松树癌症”的二类危险性害虫。这一年,陈海清和他的同事们为海南局创造了三个“首次”,海南局的植物病虫害检出率居全国检验检疫系统前列,受到国家质检总局的表彰。

    锲而不舍求真知

   记忆中在检疫所的小屋里除了昏黄的灯光还有父亲收音机里传出来的“英语九百句”的声音。记忆中完成的第一个造句是“努力”,我的爸爸陈海清每天都在努力地学习和工作。——陈丽(陈海清女儿)

   “我在他的办公桌上看到的是一本没了皮的《新英汉词典》、一本发黄的《中国常见蝇类检索》和一台陈旧的解剖镜,还有很多病媒标本”,海南检验检疫局局长李小幼深情地回忆起与陈海清交往的一段难忘经历。

   从事检验检疫工作,需要具备大量的知识。“检验检疫方面的法律法规和知识你自己都不懂,如何去执法?如何执好法?”,陈海清经常这样鞭策自己。自从1973年调入原海口卫生检疫所工作以来,学习成了他每天都要做的一件事。

   记者曾很多次跟着陈海清登轮检疫,亲眼目睹他操着流利的外语与外国人交流。陈海清的同事陈波说:不要看老陈一大把年纪了,可他的外语水平在口岸各单位中可是响当当的,特别是他的口语,许多专业毕业生都自叹不如。

   陈海清学外语可有一段故事。陈海清上大学时正值文革,外语学习的基础不是很牢。1973年从事船舶检疫工作后,看到一起登轮的海关、船代的同志流利地用外语与外方船员交流,陈海清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外语学好。他一边拜各口岸单位的“外语高手”为师,一边自己暗练“内功”。他把各种不同类型的检疫证书收集起来,首先学习证书上的单词,不懂的查字典注上音标,一个个单词地学,反复地读,直到弄懂。1978年,陈海清受组织的委派赴上海参加了全国卫生检疫英语培训班。在上海期间,他十分珍惜这一难得的学习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英语,英语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临离开上海时,他特地到新华书店买了两本新英汉词典,一本放在办公室、一本放在床头,在学习、工作遇到不懂的翻字典。到今天这两本跟着陈海清已经有28年的字典,封皮已经没有了,内页上都是汗斑,也许是频繁翻动的缘故,字典的每一页纸上都起了毛边,扉页上隐隐约约可以看到“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4月第一版”字样。陈海清的同事陈波说,陈海清本身就是一部“活字典”,谁都不知道他的词汇量有多少,反正同志们有啥不懂向他请教,都能找到答案。自从海南对越开展边境贸易以来,针对越南船舶的检疫任务逐渐增多,为了便于工作,陈海清又学起了越语……多年的心血没有白废,陈海清的英语特别是口语已达到相当的水平,用英语与外国人交流已不存在语言障碍,同时日语、越语也能胜任日常船检工作。此外,他还利用工作间隙,给大家上起了外语“补习课”,在同志们中间掀起了“学习外语热”。

    身患恶疾志弥坚

   我认为,人之所以活着,是因为有一股气支撑着,这股气就是人的精神,只要精神还在人就不会倒。

    ——陈海清

   2004年3月的一天,陈海清偶然在鼻涕中发现有少许血丝,以为是感冒引发的鼻咽炎症状,当时单位工作较忙,就不当一回事,仍然坚持工作在一线岗位上。

   事隔一个月后,再次发现鼻分泌中有血丝,在家人的多次劝说下才到海南省医院作了CT检查,结果发现有问题。经过广州中山肿瘤医院的检查,确诊患的是鼻咽癌。面对癌症的威胁,是悲观厌世,从此一蹶不振,还是正确对待,乐观地配合治疗,陈海清选择了后者。在住院治疗1个多月后,由于身体恢复得好,陈海清很快就出院了。出院后家人和同志们都劝他说,你身患癌症,岁数也大了,就别回去工作了。可他仍然惦记着工作,他对家人说:“虽说我患的是癌症,但是由于治疗及时,身体现在恢复得很好,精神状态也很不错,继续回到工作岗位做力所能及的工作是完全可以的,也是能干好的,况且我已经是58岁了,为检验检疫做点工作的时间也不是很多啦。”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陈海清于2004年8月又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

   在工作岗位上,陈海清又生龙活虎地与同志们一道干起了他挚爱的检验检疫工作。在不知情人眼里,那个整天乐呵呵的老同志怎么可能是个癌症患者呢。可有谁知道,由于放射性治疗的副作用,陈海清的身体还比较虚弱,颈部肌肉萎缩,常常下班回到家里,累得不想动弹。老伴和孩子都劝他别那么拼命了。陈海清对他们说:“我干检验检疫工作这么多年,对工作有着深厚的感情,只要癌症击不倒我,就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多干一分钟。”

  《中国国门时报》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