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质量新闻网健康频道!
当前位置> 健康频道>舆情·打传> > 打击防范传销40问40答(四)

打击防范传销40问40答(四)

2023-05-04 12:42:43 来源: 香格里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31 网络传销骗人手法

(1)许诺高额回报。不法分子承诺的高额回报是没有保障的。不法分子会说:“别看你现在交了1万,一年以后就能赚10万!”

(2)拉人发展下线。不法分子利用发展下线拿提成的方式诱惑大家,实际是为了让更多人受骗。不法分子会说:“想要回钱快,赶紧邀请亲朋好友来注册投资,人越多赚得越多!”

(3)断章取义。不法分子制作网络视频或断章取义的文章迷惑大众。不法分子会说:“你可以去搜‘《刑法》第xxx条10万不是传销’的新闻,我们不是传销!”

(4)投资形式灵活。各种网络平台都能成为不法分子谋财的渠道。不法分子会说:“给我发100元红包就能成为会员,再让三个人给你发,你再发给我100元,就能成为高级会员!”

(5)进行洗脑。所谓培训就是不法分子把你诱骗到偏僻地区进行“洗脑”,传播违法传销信息。不法分子会说:“这里是某某地方,环境优美且不容易被打扰,你就安心住在这吧!”

32 如何识别网络传销

网络传销和传统传销没有本质上的不同,都可以通过三个特征进行识别:一是入门费。需要认购商品或交纳费用取得加入资格或发展他人加入的资格,牟取非法利益。二是拉人头。需要发展他人成为自己的下线,并对发展的人员以其直接或间接滚动发展的人员数量为依据给付报酬,牟取非法利益。三是复式计酬。以直接和间接发展的人员数量或者销售业绩为依据计提报酬,牟取非法利益。最后,您不去贪婪没边的高息,就不会掉进传销骗子精心设计的套路陷阱!别到了血本无归的时候才哭着让政府做主,参与非法传销风险自担!

33 如何辨别微传销

“微传销”就是通过微信以销售或推销货品为名义,通过诱惑、拉人入会、收取入会费为主要盈利途径的行为。如果发现部分微商卖家在朋友圈推销产品时,不忘时刻提醒受众,宣称“只要投入上千元,坐在家里就能创业,不仅可以月入上万元甚至十万元,而且年薪百万元也不是梦”。收到类似微信时,千万要审慎应对。如何辨别微传销?

第一,发现微商夸大产品实际效果,产品价值与价格不相符时,需谨慎。通常微商卖家会强调其产品在短时间内能起到绝佳效果,并附上部分“买家”使用前后的对比图,而该产品价格明显高于市场同类型产品价格,出现价格背离价值现象。此时,应小心陷入“微传销”。

第二,发现微商盈利模式以发展线下、拉人头为主,其奖金分配制度具有金字塔型分配模式时,需谨慎。如果微商卖家不停地怂恿你加入微商,把产品说得天花乱坠,宣称做代理无需加盟费用,直接购买货物就可以成为销售代理,拿货越多,代理层级越高,且出现主要靠发展下级代理赚取层级差价,代理越多收入也就越多的现象时,要小心陷入“微传销”。

第三,发现买家秀主要靠造假来骗取信任时,需谨慎。部分微商卖家,如果经常作出超出常理的卖家秀,并教你加入微商团队后,为了增加人气,可以通过相关软件对订单、收入、炫富照进行造假,教你如何发展下级代理,如何发展推广,这时要小心陷入“微传销”。

34 如何防范网络传销

“轻点鼠标,您就是富翁!”“坐在家里,也能赚钱!”当人们浏览网页时,往往会被这些词语所吸引,但这很有可能是网络传销陷阱。这些鼓吹“资本运作”“加盟连锁”“人际网络”“电子商务”等口号,欺骗误导网民加入,都涉嫌网络传销。网络传销作为传统传销违法犯罪活动的变种,不仅具备传统传销的所有危害性,而且有其自身特点,具有更大的社会危害性,认清网络传销,有助于远离陷阱。

35 网络传销行为认定

(1) 骗取财物。传销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采取编造、歪曲国家政策,虚构、夸大经营、投资、服务项目及盈利前景,掩饰计酬、返利真实来源或者其他欺诈手段,从参与传销活动人员缴纳的费用或者购买商品、服务的费用中非法获利的,认定为骗取财物。

(2)层级关系。认定网络传销行为所称“层级”和“级”,系指组织者、领导者与参与传销活动人员之间按照推荐和被推荐关系所形成的上下线关系层次,以及非组织者、领导者在传销组织中的身份等级。

(3)团队计酬。传销活动的组织者或者领导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传销活动的被发展人员发展其他人员加入,形成上下线层级关系,并以下线发展的人员数量或者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上线报酬,牟取非法利益的,是“团队计酬”式传销活动。

(4)恶性网络传销。设置不符合商业惯例和经营常理的高额奖励; 诱惑他人缴纳高额费用作为主要收入来源 ;以后加入者缴纳的费用支付先加入者的奖励 ;必须是无限发展下线才能支撑资金链不断裂;目的和结果都是骗取财物 。

36 避免陷入传销陷阱的六招方法

传销陷阱防不胜防,六招教你避免传销陷阱:一是防范“杀熟”,警惕暴富诱惑。亲友介绍异地投资、工作机会,或久未联系的朋友突然邀请旅行游玩、介绍对象等,一定要谨慎,要多方核实。可通过114查询、市场监管注册查询等。二是仔细查询、核实公司信息。正规招聘网站上的公司,也并非全部正规。一定要仔细核查,包括公司详细地址、电话、业内评价或做过的案例等。不排除有传销组织套用其他公司信息,最好多方询问公司所在地的亲友或向有关职能部门进行查证核实,提高警惕。三是电话面试多询问。电话面试中,可深入问几个专业问题及项目具体情况,如果对方吞吞吐吐或回避问题,一定要提高警惕。四是临时变更地址要小心。到达规定地点后,对方打电话变更见面地址,要小心。可询问附近群众,是否有这家公司在办公。如对方说派车来接你,不要随便上车,很可能已与传销组织串通好。五是见面地点偏僻不要去。如发现见面地址很偏僻,就不要前往。面试地点地址一定要发给家人、朋友。一般情况下正规公司都会签订合约再工作,直接去工地或者项目地点要小心。六是关心你家情况要夸大。传销组织通常会问家人是否在身边,在这个城市有没有朋友等。可故意夸大自己的人脉,说在这个城市有很多朋友,医院、警察局也有熟人,传销组织有所顾忌,你也有机会逃离。

37 为什么有些人落入传销陷阱不能自拔

长期以来,各地、各级工商(市场监管)部门及公安机关都加大打击传销力度。传销犹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但还是有很多人像着了魔一样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究其原因,首先,因为传销就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组织者打着各种旗号,谎称国家“暗中支持”,甚至伪造国家、省级相关部委(厅局)公文,断章取义地诱惑群众相信并参与传销。其次,传销组织者对参与者实现精神控制。频繁给下线们“上课洗脑”,找一些所谓的成功人士讲自己的“发家致富”心得,让不明真相的参与者羡慕不已,并且努力效仿。第三,参与者都抱着“一夜暴富”的心态,急于发财,成天生活在谎言和自己的幻想中,都想象着自己能拉多少人赚多少钱,认为做富翁的梦很快能实现。第四,参与者都缴纳了一定的“入门费”,即便识破了骗局,但因为有了“投入”却没有回报,为了捞回本钱,他们开始揣着明白装糊涂,去骗更多的人,而被骗的多是亲戚朋友,最后身无分文,有家难回,走向一条执迷不悟的“不归路”。

38 如何防范和举报传销

如果被骗到外地,到达当地后朋友(亲戚、同学、同事、网友、战友)等绝口不谈工作、生意,而是带你游山玩水、宣称熟悉环境、让你放松或要看你的身份证、借你手机拨打电话等类似不正常情况时,一定要机智冷静地应对,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设法逃脱。

如果有亲戚朋友、同学战友等被骗往异地参与、从事传销,首先应积极做好相关人员思想教育工作,劝说其尽快脱离传销组织;若劝说无效,应设法弄清其所在详细地址,并积极向传销行为地市场监管部门或公安机关进行投诉举报。

如果发现了传销行为,或是传销活动的受害者,应当积极搜集有关线索信息,包括引诱(诱骗)他人(或本人)的传销上线人员和该传销组织体系相关骨干人员以及传销组织领导者的相关个人信息、该传销组织传销活动的详细地点、参与人员的构成情况、传销人员尤其是骨干人员的住所、传销方式、宣传材料等,并尽快向传销行为发生地市场监管部门或公安机关进行举报。

如果被骗参与传销的是学生,除采取以上措施外,应设法及时向所在学校反映情况,防止传销活动进校园。

在发现自己被骗参与传销活动后,要注意收集、保存汇款账号、汇款凭证、交费收据、介绍人以及更高层级上线人员的姓名、电话、互联网账号密码以及传销地点等相关证据线索,及时提供执法机关,以便及时、准确地打击违法犯罪,保护自身权益。

如果有人向你介绍“工作”“生意”或者推荐“投资”,前提条件是交钱申购份额或者购买一定产品,并且要求发展亲戚朋友、同学同事等参加,并许诺可以从中提取报酬。这就是典型的传销行为,要高度警惕,防止上当受骗。

39 传销违法犯罪行为法律责任

传销是国家明令禁止的违法行为。由于传销的欺诈本质是通过发展人员加入,组成上下线人际网络的形式来实施违法犯罪活动,所以参加传销的人员也是违法者,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1)参与传销人员的法律责任。参加传销人员不是消费者,不能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救济和保护。《禁止传销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即:“有本条例第七条规定的行为,参加传销的,由工商行政管理(现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处2000元以下的罚款”另外,公安机关可根据治安管理有关法规进行查处。(2)组织、领导者的法律责任。2009年出台的《刑法修正案(七)》,增设了“组织、领导传销罪”,明确规定:“组织、领导以推销商品、提供服务等经营活动为名,要求参加者以缴纳费用或购买商品、服务等方式获得加入资格,并按照一定顺序组成层级,直接或者间接以发展人员的数量作为计酬或者返利依据,引诱、胁迫参加者继续发展他人参加,骗取财物,扰乱经济社会秩序的传销活动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40 发现传销应向谁举报

《禁止传销条例》规定,工商行政管理(现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机关和公安机关依法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查处传销行为。在传销中以介绍工作、从事经营活动等名义欺骗他人离开居所地非法聚集并限制人身自由的,由公安机关会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查处。因此,发现传销行为,应当向违法犯罪行为发生地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和公安机关举报。对将他人骗往异地、限制人身自由从事传销的,向传销行为发生地公安机关进行举报。举报电话:市场监督管理部门12315,公安机关110。

(责任编辑: 陆明 )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微评 Micro comment

热点新闻 hot news

企业动态 dynam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