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质量新闻网健康资讯!
当前位置> 健康资讯>热点新闻> > 危害健康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

危害健康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

2023-04-11 16:42:31 来源: 金羊网

/羊城晚报记者 李钢

如何掌握正确的现代健康观?近日,由广州市科技局主办,广东科学中心、羊城晚报社联合承办的珠江科学大讲堂第107讲《现代健康观与自我健康管理》在广东科学中心举行。本次大讲堂邀请了南方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副院长、健康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张持晨对健康观念、自我健康管理等内容作科普讲座。

现代健康观要求以预防为中心

张持晨表示,在传统健康观念中,健康等于不生病,要保持健康就必须“以治病为中心”。但现代健康观念是“健康不等于不生病”,要以治疗为中心转变为以预防为中心。因此人们要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

现实生活中,有着各种危害健康的因素,譬如环境污染、道德污染、习惯污染等。其中,被媒体曝光的假泰国香米事件,其实就属于道德污染——人为制造出了危害人们健康的产品。

而更常见的是习惯污染。张持晨说,很多人有喝茶的习惯,但如果经常喝高温(70℃以上)的浓茶水,不但易烫伤食道形成慢性溃疡,而且茶中的鞣质可沉积在损伤部位,致使溃疡长期不愈,导致癌变。很多年轻人经常熬夜,同样是一种会影响健康的习惯污染因素。张持晨说,癌细胞是在正常细胞分裂过程中发生突变而形成的。夜间是细胞分裂最旺盛的时期,如果夜晚睡眠不足,人体的免疫力降低,发生变异的细胞不容易被及时清除,就会导致癌症的发生。

没有生病只是健康的一个方面

相关研究显示,人类疾病谱在过去的数十年里发生了很大转型:在20世纪中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取代急性或恶性传染病,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人民健康的主要威胁。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不生病或者不衰弱,还应该是身体的、精神的和社会的完好状态。这一定义也对传统健康观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因此,现代健康观包括了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这种新的健康观念使医学模式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演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现代健康观认为,没有生病只是健康的一个方面,主要是机体的正常状态,同时还包括心理健康和对社会、自然环境适应上的和谐,也就是说人的机体、心理与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均处于协调和平衡的状态,这是对新健康观念完整而全面的理解。

精神健康往往容易被人忽视。张持晨说,有一次他去一所学校作演讲,在与学生互动中询问大家喜欢什么小动物,其中有一个同学说最喜欢乌龟,而其他人给出的答案都是熊猫、老虎等等。之后张持晨特意与这名同学单独对话,询问他为什么喜欢乌龟。得到的答案是因为乌龟有壳,能把四肢收起来。经仔细询问,张持晨得知,这名同学被其他同学欺负过。“从这名同学的回答中,我就发现他有心理问题的苗头,我也将这一发现告诉了老师。”张持晨说。

要对人的行为进行合理的管理

进行健康管理,其实就是要对人的行为进行合理管理,包括摄食行为、性行为、躲避行为和防御行为、探究行为、睡眠行为等。

美国学者布莱斯勒等依据对近7000人为期五年半的研究,发现了七项与人们的期望寿命和良好健康显著相关的简单而基本的行为:每日正常而规律的三餐,避免零食;每天吃早餐;每周2-3次的适量运动;适当的睡眠(每晚7-8小时);不吸烟;保持适当的体重;不饮酒或少饮酒。

“危害健康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所以我们要做到要么不学习这些行为,要么改掉它。”张持晨说。

健康有着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张持晨表示,要从小养成食物多样化的好习惯。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曾经提出,膳食结构和数量应遵循“十个网球”和“四个一”原则。“十个网球”原则是指:一个网球大小的肉类;两个网球大小的主食、三个网球大小的水果和不少于四个网球大小的蔬菜。“四个一”原则是指:每天吃一个鸡蛋、一斤牛奶、一把坚果、一块扑克牌大小的豆腐。同时,还要少盐少油、控糖限酒。

规律性的适量运动对健康有很多好处,可以减少过早死亡的危险,减少由于心脏病或者中风死亡的危险,也会使发生心脏病和结肠癌的危险降低50%以上等等。这里有个“三五七”法则,也就是每天步行3000米,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上;每周运动五次以上;运动强度以“运动后心率+年龄=170”左右为宜。

心理平衡是指人们心理上的一种和谐、安宁、相对稳定的情绪情感状态。然而这种平衡状态会因为主观条件和客观环境的影响而被打破。因此,要做到“三个快乐”“三个正确”“三个平衡”。“三个快乐”是指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三个正确”是指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社会。“三个平衡”是指奉献社会与品味人生平衡;事业追求与平常生活平衡;专业技能与业余爱好平衡。

“人生有两本存折,一本是存钱的,一本是存健康的。所以,每个人都要在适宜的年纪做适宜的事。”张持晨说。

(责任编辑: 陆明 )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微评 Micro comment

热点新闻 hot news

企业动态 dynam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