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质量新闻网健康频道!
当前位置> 健康频道>减肥·健身> > 功能性软糖行业逆势增长 年轻人更爱零食化营养品

功能性软糖行业逆势增长 年轻人更爱零食化营养品

2022-02-16 17:26:05 来源: 消费日报

继“减肥咖啡”“酵素软饮”在年轻群体中走红后,功能性软糖开始流行。早上两颗补铁软糖,饭后一颗益生菌软糖,睡前两颗褪黑素软糖,生活中随处可见边嚼软糖边养生的年轻人。随着90后成为市场消费的主要群体,功能性软糖行业开始逆势增长。

软糖打开一个新市场

在被贴上各种功能性的标签之后,软糖变得越来越受欢迎,打破了消费者对功能性食品的固有印象,不是粉剂、片剂等形式,以零食作为载体,更好地满足了多场景、随时随地补充的需求。对于我国市场而言,功能性软糖是新消费品牌中不容小觑的品类之一。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预计2022年中国的功能性食品市场规模将突破6000亿元。而其中不乏软糖、果冻等零食形态功能性食品的身影。

近年来,功能性软糖的兴起,为保健食品打开了年轻市场的突破口。“用最贵的护肤品,吃最贵的保养品,熬最晚的夜”,这充满调侃意味的网络流行语道出了不少年轻人的生活日常,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养生。打开某网络社交分享平台,年轻人的翻包视频里,大都含有各式各样的功能性软糖,直播带货的主播也在安利各种功能性软糖。

《年轻人养生消费趋势报告》显示,当代年轻人养生意识空前上涨,针对熬夜、补脑、健胃等年轻化生活场景需求存在广阔空间;养生产品零食化趋势明显,随时随地健康轻松养生,滋补和营养很重要;更多人倾向于选择具有功能性食品、保健产品,以辅助健康调理。近年来,90后、95后已成为线上购买滋补营养品的中坚力量。

随着90后、95后消费者开始成为消费主力,年轻一族更关注好玩、高颜值、方便等产品卖点。因此,功能性软糖备受关注。吸引年轻人的不仅是功能性软糖所宣传的功能,这届年轻人更看重颜值和味道。90后肖迪说:“我吃的是小熊胶原蛋白软糖,颜值可爱。口感像小时候吃的橡皮糖,酸酸甜甜的,特别好吃。”据了解,市场上售卖的功能性软糖,大都以鲜艳、可爱的包装为主,软糖造型多样,动物类、花朵类符合年轻人的审美需求。反观传统的营养补充剂,一般都是没有味道的胶囊、片剂,或是有些难喝的冲剂,而功能性软糖在颜值和味道上的优势明显,捕获了年轻人的心,甚至吃功能性软糖已成为时尚。90后柯迪也是这波消费大军中的一员。在选择功能性软糖之前,柯迪的日常养生都是靠Swisse、汤臣倍健等传统保健食品公司的产品,被很多种草平台上的博主安利之后,开始购买功能性软糖。“以前吃Swisse的复合维生素和钙片,一粒特别大,吞咽困难,现在吃功能性软糖,酸酸甜甜的,一不小心就会多吃。”

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天猫“双11”总交易额为5403亿元。其中,保健食品的销量表现突出。据了解,我国保健食品在电商渠道中的销量,占整个市场销量的40%以上,领跑于其他营销渠道,并且数据还在不断攀升。而其中的功能性软糖产品,显著领跑于其他电商保健食品,属于获喜爱程度较高的品类之一。

功能性软糖等新型保健食品的出现,为产业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业内人士表示,我国现有的功能性软糖生产企业较少,提升我国功能性软糖生产能力是行业未来发展中需重点考虑的问题。功能性软糖是新生代消费者共同推动和关注的消费趋势,提供多场景、随时随地皆可养生、保健的便捷可能。

备案制推动行业发展

功能性软糖作为一种新型保健食品,其兼具健康保健、颜值高、食用方便、应用场景丰富等特点,极大地扩展了功能性食品的消费场景。2021年2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保健食品备案产品剂型及技术要求(2021年版)》,首次将属于食品形态的凝胶糖果纳入了保健食品备案剂型。这有利于软糖产品多元化发展,为迅猛发展的功能性软糖带来更为强大的推动力,同时也意味着功能性软糖正式纳入保健食品范畴,行业标准更加明确。

业内人士表示,此项政策的开放,意味着功能性软糖将具备保健食品的加持,这进一步迎合了市场需求,也让功能性软糖市场健康发展。备案制为发展迅速的软糖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具备各种功能性软糖产品可能会更多,而且更有依据。功能性软糖凭借功能性和零食化得以逆势增长,正好迎合了当下消费者对保健食品零食化的需求。而且备案制的实施,可能会推动功能性软糖向保健食品转变。

新思界行业分析人士表示,随着消费者健康保健意识增强以及保健食品零食化发展趋势显现,功能性软糖市场迎来了良好发展时机,同时相关标准的颁布为功能性软糖行业发展带来了更强的推动力。目前来看,我国功能性软糖市场仍处于早期阶段,行业内企业数量相对较少,未来行业发展潜力较大。

(责任编辑: 陆明 )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微评 Micro comment

热点新闻 hot news

企业动态 dynam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