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七版>>

甜蜜可以不纠结

2022-04-26 14:46:22 中国质量报

甜蜜可以不纠结

——揭秘糖背后隐藏的真相

□ 本报记者 丁 莹

“糖”让许多人感到很纠结,它的甜蜜给人带来的幸福感至今难以被替代;但是,饮食中的糖是龋齿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过多摄入会造成膳食不平衡,增加超重、肥胖以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病风险。真应了早年间的那句歌词——爱你在心口难开。

我国已成为“糖”消费大国,但我们面临的现实是——必须大力减糖。从世界范围看,减糖得到广泛共识,成为全球食品生产和消费发展的重要趋势。但是,减到多少算达标,怎样实现减糖目标,要甜蜜还要健康能实现吗,代糖安全吗……

4月2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主办的“2022五道口食品沙龙·‘三减’(减糖、减油、减盐)之减糖高层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多位权威专家与主流媒体记者就减糖领域学术前沿与动态,食品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等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研讨,一系列关于糖的灵魂问题有了权威解答。

减到多少算达标?

中国社会科学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主任张永建表示,“健康中国”国家战略是食品产业发展的重要引领,“三减”是基于安全与健康的具体措施,既是食品安全的深化和提升,也是加强对影响健康因素的管控,是在食品消费领域落实“健康中国”的重要抓手。

尽管“减糖”已是大势所趋,但是与会专家表示,要理性对待“糖”消费,减糖中既不能谈糖变色,也不能“一刀切”。

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副主任、主任医师陈伟认为,没有不健康的食品,只有不健康的吃法。他说,碳水化合物是人体必需的六大营养素之一,包括蔗糖、淀粉、乳糖、果糖等,合理摄入对维持人体健康很重要。生活中常说的含糖食品,主要指的是蔗糖。一项国际研究表明,很多人爱吃糖,一是大多数人对自己生活环境的不安全感造成的,糖能带来安全的感觉;二是糖能带来快乐的感觉。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强调,糖有双面性,一方面它带给人愉悦的美好感觉,在有的食品生产中离不开。另一方面,如果摄取过量糖而无法及时消耗,多余的热量就会转化成脂肪。从生理上来说,当人食用含糖甜食时,大脑中的多巴胺神经元会被激活,使人产生上瘾的快感。“甜味耐受”越来越甜,可能造成健康风险。消费者要避免的是不必要的、过量的糖摄入。糖的摄入要在合理范围内,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控制和减少膳食中糖的摄入量,推荐在整个生命周期将游离糖摄入量控制在总膳食能量(TE)的10%以下。《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中国人每天添加糖摄入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

怎样实现减糖目标?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国家行动办公室研究员石文惠介绍,2016年8月,以“三减加三健 十年续新篇”为主题的第五届中国健康生活方式大会提出开展“三减三健”行动,提倡“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6项专项活动。将在未来10年以“和谐我生活,健康中国人”为主题,以“三减三健”专项行动为抓手,强化深入社区行动。2017年4月,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体育总局等五部委联合下发《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方案(2017-2025)》,其中对“三减三健”专项行动提出具体要求,其中涉及到减糖的具体措施有:引导餐饮企业、集体食堂积极减少含糖饮料供应;配合学校及托幼机构健康教育课程设计,鼓励减少含糖饮料和高糖食品的摄入;开展“减盐控油在厨房,美味家庭促健康”“聪明识别添加糖”等社区活动。2021年6月,国家卫健委疾控局下发《关于持续推进“三减三健”专项行动重点工作的通知》。其中涉及减糖的具体措施有:针对儿童青少年,会同教育部门广泛开展“读懂营养成分表”“聪明识别添加糖”“健康牙齿、爱笑少年”等活动,指导儿童健康饮食、科学运动、正确刷牙等,教育儿童拒绝烟酒、足量饮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各地疾控部门要与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食品、烹饪等相关行业学协会积极合作,支持低盐、低油、少糖烹调技巧培训与推广,引导降低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盐、油和糖使用量。

在全民落实“三减”生活的背景下,生活中消费者的减糖“实操”也可以“百花齐放”。石文惠介绍说,添加糖是指人工加入到食品中的糖类,具有甜味特征,包括单糖和双糖,常见的有蔗糖、果糖和葡萄糖等。而日常生活的白砂糖、绵白糖、冰糖和红糖都是蔗糖。针对“减糖”措施,认为可以把握以下8个方面:一是减少添加糖摄入。各人群均应减少添加糖(或称游离糖)摄入,但不包括天然水果中的糖和主食中的天然碳水化合物。二是控制添加糖摄入量。三是儿童青少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四是婴幼儿食品无需添加糖。婴幼儿建议喝白开水为主,制作辅食时,也应避免人为添加糖。五是减少食用高糖类包装食品。建议减少饼干、冰淇淋、巧克力、糖果、糕点、蜜饯、果酱等在加工过程添加糖的包装食品摄入频率。六是烹饪过程少加糖。家庭烹饪过程少放糖,尝试用辣椒、大蒜、食醋和胡椒等为食物提味以取代糖,减少味蕾对甜味的关注。七是外出就餐巧点菜。在外就餐时适量选择糖醋排骨、鱼香肉丝、红烧肉、拔丝地瓜、甜汤等含糖较多的菜品。八是用白开水替代饮料。人体补充水分的最好方式是饮用白开水,在温和气候条件下,成年男性每日最少饮用1700mL(约8.5杯)水,女性最少饮用1500mL(约7.5杯)水。

要甜蜜还要健康能实现吗?

杨月欣说,人类对甜味的渴望无法消失,这时另外一种能够提供甜味的产品——代糖应运而生,即低/零卡甜味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中对低/零卡甜味剂的定义是:能够赋予食物甜味但产生较少能量或不产生能量的一类食品添加剂。通俗来讲,就是一类具有较高甜度的物质,满足甜味的感受,基本无能量或低能量的甜味剂,这也为需要减糖和控糖的人群带来了便利。

对此,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副院长、“功能主食创制与慢病营养干预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段盛林也有相同观点。他认为,食品不是药品,作为特定群体长期摄入的食品,一定要好吃、要美味,否则难以长期坚持下去。例如,怕肥胖、怕血糖高,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减掉蔗糖等传统糖,因此,无糖、低糖食品备受消费者关注。甜味剂主要是替代蔗糖,满足消费者对甜味的需求与愉悦。“葡萄糖是快乐的使者”,大多数人都喜欢甜味,但又希望控制糖分的摄入,因此使用非糖类甜味剂就成了重要选项。他还特别指出,血糖高的主要的来源之一是主食,通过低GI食品和全谷物食物,就可以比较好地控糖。

代糖产品安全吗?

甜味剂又称代糖,包括天然来源和人工合成产品,在食品工业中应用已经有上百年历史。随着消费需求的提升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甜味剂(代糖)也在不断的发展中,目前已经演进到了第六代。全球广泛使用的甜味剂就有数十种,我国批准使用的甜味剂有20种左右,如阿斯巴甜、安赛蜜、糖精、甜蜜素、三氯蔗糖、赤藓糖醇和甜菊糖苷等,它们都有长期安全使用的历史。

对于当前消费者关注的代糖食品安全性问题,陈伟说,目前市面上的代糖产品,无论是天然还是合成产品,都含有较低能量或者基本不含能量,只要是在国家审批的添加剂名单内,并符合添加量要求,都是安全的。代糖产品除了能减少精制糖的摄入外,还可以产生一些健康益处,比如与同等量摄入蔗糖相比,能减少龋齿的发生,延缓生活质量的降低;调节肠道菌群等。虽然有的研究显示代糖品制作的无糖食品,如果超量食用可能对身体有些负担,但总体上看,同等条件下,无糖饮料相比含糖饮料是更好的选择。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营养室副主任、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方海琴介绍说,甜味剂是在现有科学支撑和认知条件下的一个被广泛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对于甜味剂(代糖)的使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提供了科学支撑和安全保障。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对允许使用的甜味剂品种及使用范围和最大使用量都有具体规定,按标准使用甜味剂有安全保障。标准同时对相关的声称也进行了规定,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的附录中规定:对“无或不含糖”的声称标准是:≤0.5g/100g(固体)或100mL(液体)。她说,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可以根据包装上的营养标签来判断是不是“无或不含糖”的产品。

食品企业应迎接“减糖”机遇

“减糖”与“代糖”不仅是一种“食尚”,同时也是食品行业科学技术进步的体现。段盛林认为,近年来,科学技术对食品这样的传统产业的渗透加快,食品研发和生产正越来越多地采用新原料、新配方和新工艺,新科技的采用,改善了食品的品质,提升了生产的效率。

目前,越来越多的食品企业正在抓住新机遇,积极谋求新的发展道路。据《2021中国无糖饮料市场趋势洞察报告》显示,2020年无糖饮料市场规模达117.8亿元,较2014年翻了7倍,2025年该市场将增至227.4亿元,5年内实现规模翻番。由此可见,“减糖”市场潜力巨大。

张永建提到近两年食品行业中的“元气现象”,他认为元气森林的成功主要包含6个重要因素:一是企业顺应了健康需求的大趋势;二是精准选择了“三减”中的“减糖”赛道;三是研发出满足市场需求并被消费者认可的产品;四是建立了可管控的生产体系;五是资本的大力支持;六是对特定消费者成功营销。元气森林在市场上的成功,吸引了很多企业的跟进。

“减糖”产生的巨大市场需求,不仅吸引了资本的关注和进入,也为食品这一传统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我还特别注意到,元气森林的初始资本来自于前些年炙手可热的互联网产业,但进入食品这样的传统产业后,通过多维创新,将传统产业的‘产品+营销’的‘双轮模式’转变为‘资本+科技+品牌+营销’的‘四轮驱动模式’后取得了成功,这个案例说明实体经济、传统产业是大有可为的。”张永建认为。

与会专家表示,“减糖”已成全球风口,食品产业要顺势而为,以消费者需求和消费者利益为引导,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支撑下,做好食品研发的科技创新,为消费者带来减糖不减幸福的美好生活。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水川)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狮溪镇油菜花田里 ...

  • 广西防城港市市场监管局开展疫情防控 ...

  • 陕西省市场监管局组织开展国抽系统新 ...

  • 图说抽检

  •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市场监管局对辖区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