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成为高质量发展引擎
湖南湘乡“零距离”服务见成效
□ 贾文辉 本报记者 王融国
湖南省湘乡市委、市政府将质量提升作为推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围绕“五好”园区建设,在湘乡经济开发区打造的湖南省第一家园区质量发展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服务中心),打通了政府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积极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服务中心自2019年11月成立以来,积极探索政府零距离服务、企业深层次挖掘、园区宽领域拓展的质量发展模式,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出台促进举措、建立长效机制。在为企业提供标准化、计量检定、产品检验、认证认可、品牌建设、质量提升等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的基础上,湘乡市政府与湖南省产商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签订全省第一份质量基础合作框架协议,服务中心与湖南省标准化协会签订标准制定合作协议,这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省地合作融合发展新模式,为园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也让湘乡经开区成为湖南省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首批试点园区。
服务中心乘“试点”东风,发挥技术优势,强化政企对接,调动科研资源,组建质量专家服务团队,把脉问诊补短板,对症下药破难题,在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方面为企业开展质量评估,建立质量服务档案,引导企业强化质量意识,加强质量管理。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提供质量管理培训、产品质量诊断、新品检验检测、企业标准制定、知识产权转化、扶持项目申报等一系列贴心服务,帮助企业解决质量难题,推动质量提升。服务中心还为173家规模企业配置了质量服务员,以便第一时间了解企业所需。
园区企业湖南巨强再生资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再生玻璃专利技术标准化转化不畅,服务中心马上请来湖南省标准化协会专家组进行现场指导,推荐企业参加工业标准化试点。通过量身定制的质量提升方案实施,打通了自主知识产权标准化转化“瓶颈”,企业正积极申报再生日用平板玻璃国家标准。目前,公司日产绿玻、白玻及超白压延玻璃达1000吨,年回收处理湖南省及周边地区废碎玻璃50万吨以上,实现产销两旺。
湘乡市委、市政府创新园区质量管理体制,紧紧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按照工业化、标准化、产业化、集群化、绿色化的路子,以产业升级、园区升级为目标,列出正面、负面两个清单,扶优汰劣,精准施策。湘乡皮革工业园曾经是中南地区著名的皮革加工基地,因制革废水排放造成严重污染。湘乡市委、市政府毫不犹豫关停了落后产能,帮助相关企业完成技术改造,推动园区转型升级,生产经营重新焕发了生机活力。针对电子科技产业园、电力科技产业园、循环经济产业园、介入医疗器械产业园等一批技术精、产业强、品质高、效益好、有特色的新兴产业经济“园中园”,出台鼓励技术创新、专利促进、标准生产、质量提升、品牌创建、招大引强等一系列措施,为园区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科技是发展的第一动力,用科技创新引领质量发展是湘乡市推进园区建设的主要驱动力。上海交大、武汉大学、华中科大、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一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先后在园区企业设立工作站、研究中心开展科研合作,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长效机制,激发了园区创新驱动持久活力。同时,出台优惠政策,大力引进高学历、高技术人才充实一线科研队伍,破解质量发展“瓶颈”,使得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呈井喷式增加。2021年,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3家,建立省级以上各类技术创新中心、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1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企联合工作站1家;实施省级知识产权战略专项10项,2021年前三季度获专利授权157件。创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品牌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两件、中国驰名商标3件。园区企业湖南埃普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获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2021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挂牌上市,成为湘乡培育的首家上市工业企业,并和同为园区明星企业的湖南深思电工实业有限公司一同入选国家工信部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一大批新技术在园区得到验证、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园区产业经济提升发展。
据统计,2021年前三季度,湘乡经济开发区完成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58.7亿元,同比增长26.9%,占湘乡市规模工业产值52.3%;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94.66亿元,占该市GDP比重24.91%。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