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五版>>

四川省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交流的实践磨合和前景展望

2021-08-17 13:15:33 中国质量报

抓好食品安全监管的“上工之术”

——四川省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交流的实践磨合和前景展望

□ 肖永琦

风险预警交流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抓手,在撬动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坚守“从农田到餐桌”每一道防线中发挥着“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近年来,四川省市场监管系统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把“上工治未病”理念融入食品安全风险防控和预警交流之中,有预见、前瞻性地解决了食品安全领域一大批风险隐患。

建立风险预警交流新机制

近年来,四川省各级市场监管部门注重强化风险防控意识培养和能力提升,创新开展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交流工作,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协同共治食品安全领域突出问题。

融入“大风险”管理理念。适应新的市场监管体制,把“大数据”分析利用、“大风险”管理理念引入风险预警交流体系之中,通过完善制度机制、深度分析挖掘、狠抓运用结果、指导靶向监管等途径,不断提升食品安全监管的整体效能。

深化“常态化”研判机制。四川首创的“321”研判机制(即省局每3个月、市级局每两个月、县级局每1个月召开1次研判工作例会)延续多年,定期组织监管部门、专家学者、商(协)会、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等分析研判潜在风险,界定风险等级和风险性质,及时发布风险警示信息,靶向性地实施风险防控和智慧监管。

建立“多样化”预警体系。突出风险预警的敏锐性和时效性,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开展风险预警和协同应对潜在风险,实施的“预警提示”“监管建议”“信息通报”“集中反馈”等预防性措施既“接地气”又“便捷高效”,助推行业内一大批倾向性问题和系统性风险的有效解决,同时使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交流机制有了雏形。


四川省市场监管局注意发挥食品安全专家的专业技术优势,围绕公众关注的网络谣言和不实信息,定期组织专家围绕“科学才是真理谣言止于智者”的主题,向广大消费者做出科学解读,传播科学知识,引导消费者科学理性消费。

拓展“可及性”交流方式。针对社会各阶层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程度、关注内容的不同,确定风险交流的合理方式。一方面“规范”交流机制,把定期公布食品抽检信息作为与公众交流的主渠道,研究出台《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公布工作规程》2.0升级版,安排专人负责信息收集汇总、审核把关和对外公布,严格执行“一定”“四核”“一会审”流程。另一方面真诚服务公众,提示公众科学理性消费,仅去年以来就先后发布预警信息50余期、预警提示40余期。

构建“开放式”交流格局。拓展“多元”渠道交流,每年至少每半年要向省委、省政府和总局报告1次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情况,对发现可能是系统性、普遍性或者带有“潜规则”性质的问题及时报告上级机关。同时与食安委成员单位的风险交流、与系统外单位的互动交流、与企业的风险交流、与西南五省区市的跨区域风险交流,以及与科研院所、行业协会、新闻媒体、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等领域交流也开展得有声有色,推动形成多元主体联动、全社会共治共管共享的和谐局面。

拓宽风险预警交流新路径

目前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趋势强劲,食品领域集生产、销售、餐饮、文化体验等为一体的食品新业态不断涌现,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带来了新的巨大挑战,迫切需要各领域强化智慧带动,迫切需要前移关口防控风险,不断增强食品安全监管活力和风险预警能力。

站位要高,谋划要“管长远”。要善于把握大势,深刻认识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交流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市场监管工作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突出风险防范,深刻认识到加强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交流在深化监管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监管理念方式、提高风险发现处置能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着眼社会共识,深刻认识加强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交流在督促履行各方责任、营造齐抓共管合力共治氛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保障公众“舌尖上的安全”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而找准风险预警交流工作的准确定位,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更加前瞻性地开展预警交流工作。

现状要清,应对要“讲策略”。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屡禁不止,食用农产品农兽药残留超标、集体食堂原材料溯源难、农村“坝坝宴”群体性中毒、“三小”领域“两超一非”等隐性问题反反复复、久病难治。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利用“以案说法”、以案例交流的形式,科学选题定期分析研判,把握隐形风险源及其成因。要深入研究国内外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规律性,为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供科学依据,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总之,就是要以探索创新为动力,以风险研判为抓手,在风险早发现、问题早处置、隐患早预警上下功夫,打好监管主动仗。

举措要实,打法要“接地气”。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交流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应该因时、因事、因地制宜。在对外交流上求“稳”。实践表明,政府部门对外发布交流的信息越透明,公众对政府的工作就越支持、越信任。要坚持“开门搞监管”,定期公布食品安全日常监管、监督抽检、执法办案等信息,让公众有更多的知权情和参与权。在预警机制上求“新”。适应新的监管体制,探索建立预警指标体系、预警分析系统、预警发布系统、预警响应系统和预警再评估系统,准确把握各方面的风险信息。同时理顺机构职能,建立责任机制,逐步形成风险隐患“发现排查、分析研判、管控处置、预警交流”的闭环处理机制。在风险研判上求“准”。定期对来自于日常监管、监督抽检、投诉举报、舆情监测、执法稽查等领域的风险隐患进行全方面收集汇总和分析研判,力求发现一类问题、清除一片隐患、净化一块领域。在交流力度上求“深”。持续完善风险交流体系,推动与科研院所、行业协会、新闻媒体、消费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与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风险交流工作,缩小各方信息认知差异。在信息归集上求“精”。依托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秉持“机器换人”的理念,升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平台”功能,提升监测数据分析利用能力。

融合要广,联动要“涉深水”。食品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还是一个安全体系,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共建共治。在市场监管系统内部,要围绕建立“检监联动”机制,不断完善规范协同配合的长效机制,提高突出问题治理质效。在监管部门之间,要进一步优化协作机制,凝聚工作合力,在关键点上既有分工、又不分家。要加大联合惩戒力度,对严重失信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将其作为重点监管对象。在社会力量之间,要深入推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从风险交流、普法和科普宣传、社会监督、投诉举报机制等多维度,不断加大预警交流力度。在区域之间,要以构建西南地区区域协作和成渝双城经济圈协作机制为契机,在食品安全信息数据共享、科普宣教和科研合作、跨区域监管执法协作、技能帮带培训等领域加强开放合作,建立接地气、管长远、能见效的区域协作模式,推动食品安全工作水平的整体跃升。

《中国质量报》【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交流】

(责任编辑:水川)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湖北省市场监管系统半年工作掠影

  • 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市场监管局会 ...

  • 江西新余:抓冷链管理

  • 河南开封:抓口罩质量

  • 河北大城:促防控到位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