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纪祥勇)日前,黑龙江省市场监管局组织召开2020年第二次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会商会议,通报了今年上半年全省食品安全监督抽检、风险监测、专项抽检、评价性抽检等工作情况。与会人员深入交流食品安全风险点、风险防控措施及处室间风险协同机制等问题;相关食品安全专家详细分析解读食品安全抽检监测中检出的风险,并就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出了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交流会商,黑龙江省市场监管局明确,将牢固树立“食品安全是最大的民生、最基本的公共安全”理念,切实发挥好抽检监测结果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哨兵”和“指挥棒”作用,注重监督抽检、风险监测、评价性抽检、专项抽检结果的运用,紧盯问题较多的重点领域、群众担忧的指标项目、存在隐患的重点业态以及既往抽检不合格的企业和产品,真正把风险解决在萌芽之时、消灭在显现之初;要持续推进“横向联动、纵向协同”的工作机制,不断提升省际间、省级部门间、省局各相关处室间以及各市(地)之间的合作效能,逐步实现风险预警精准化、信息化和常态化;要把这次会议作为“小切口”,推动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交流“大作为”,继续探索风险交流的有效方式,实现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早发现、早沟通、早预警、早处置,加速风险交流成果转化,共建合作互动、优势互补的工作新模式,切实守住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的食品安全底线,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吃得安心、吃得舒心。
交流会商中,针对豆芽中检出4-氯苯氧乙酸钠的问题,有关专家指出,4-氯苯氧乙酸钠又称防落素,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主要用于防止落花落果、抑制豆类生根,并能调节植物株内激素的平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农业部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豆芽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6-苄基腺嘌呤等物质的公告》中规定,生产者不得在豆芽生产过程中使用6-苄基腺嘌呤、4-氯苯氧乙酸钠、赤霉素等物质,豆芽经营者不得经营含有6-苄基腺嘌呤、4-氯苯氧乙酸钠、赤霉素等物质的豆芽。专家认为,豆芽中检出4-氯苯氧乙酸钠可能是由于豆芽生产商在生产过程中为了抑制豆芽生根,提高豆芽产量而违规使用。建议加强生产过程监管,严禁违规使用4-氯苯氧乙酸钠。
针对油脂类、酒类检出塑化剂超标问题,有关专家指出,塑化剂又称增塑剂,常作助剂应用于塑料制品中,以增强塑料制品的可塑性、柔韧性和拉伸性。而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使用量最大且受关注,易在油脂类、酒类生产经营过程通过设施、管道、容器、包装材料等析出迁移。专家建议,食品生产经营者应严格履行原辅料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加强油脂类、酒类食品生产经营过程防控;要鼓励生产企业使用不锈钢材质的设备设施、管道、容器、工具等;使用塑料材质的设备设施不得含有塑化剂,避免食品接触污染;要继续加大风险监测力度,发现存在塑化剂污染问题,及时排查原因,防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