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民生>>便民>>

理性看待数字藏品背后的“猫腻”

2022-05-19 17:32:03 中国质量新闻网

中国质量新闻网讯 “确实很头疼,这样的举报处理起来难度有点大,但我们会加大监管力度,化解风险。”杭州市余杭区市场监管局仓前所工作人员感叹道。近期,余杭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多次接到举报,反映某平台大量发售所谓数字艺术藏品,诱导大众抢购,同时,购买后无法如宣传时那样,转售到预期的价格,难以找到合适的二次买家。

近年来,数字艺术藏品行业发展迅速,但对于消费者而言,存在着诸多风险,如平台交易系统易被攻击引发崩盘,虚假宣传导致消费者购买后无法顺利转售,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等。有些看起来“高大上”的数字藏品,实际一文不值。然而目前因暂无配套法律法规,主管部门也尚未明晰,该类举报的执法一度陷入困境。

如何解决好该类问题,重点在于要杜绝新生事物野蛮生长,多方发力、完善监管。一是健全法律法规、明确主管部门,加强甄别,提高准入门槛,定期整顿规范,肃清行业风气,防范化解风险。二是加强宣传教育、倡导理性投资,对于并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普通投资者而言,新领域的投资应保持理性、谨慎的态度,防止被“割韭菜”。三是强化技术支撑、提升免疫能力,发售主体应加强技术投入,提高对抗黑客的“免疫力”,风险阶段,进一步提升对投资者的安抚和化解矛盾的能力。

(供稿: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市场监管局仓前所)

(责任编辑:加贺)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震惊!47万支“品牌”牙膏竟是无证 ...

  • 贵州省计量测试院计量科研创新之路

  • 深圳民生计量工作在改革创新、推动高 ...

  • 深圳启动2022年“5·20世界计 ...

  • 重庆市涪陵区市场监管局联合重庆市计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