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民生>>便民>>

黑龙江省伊春市市场监管局:关于保健食品,您知道吗?

2021-09-16 15:13:26 中国质量新闻网

中国质量新闻网讯 自疫情发生以来,消费者健康意识不断增强,保健食品受众群体逐步扩大,受社会关注度大幅提升。

1631767112(1).png

您知道什么是保健食品吗?

保健食品系指声称并经依法批准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保健食品应当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包装上有国家保健食品标识——俗称“蓝帽子”,如下图所示:

1631767131(1).png

您知道从包装上如何区分保健食品和药品吗?

保健食品包装上有“蓝帽子”和“国食健字”批准文号,药品包装上为“国药准字”的标志。

1631767149(1).png

您知道保健食品应标注哪些内容吗?

保健食品包装、说明书应标注以下内容: 

(1)保健作用和适宜、不适宜人群; 

(2)食用方法和适宜的食用量; 

(3)贮藏方法; 

(4)功效、成分的名称和含量; 

(5)保健食品注册或备案文号; 

(6)保健食品标志; 

(7)生产日期、保质期; 

(8)执行标准 / 质量标准; 

(9)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名称及地址; 

(10)生产企业食品生产许可证号。

非法宣传五大“陷阱”

一、“药到病除”不可信

通过虚假广告夸大产品功效,声称“根治”、“药到病除”、“无效退款”、“无毒副作用”,欺骗、诱导消费者。

二、“权威证明”属虚构

利用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医疗机构、学术机构名义和形象,为产品的功效作说明,谎称“科学或研究发现”、“实验或数据证明”等。

三、“健康讲座”为促销

邀请一些假冒专家、教授和老中医在现场进行“养生”讲座。

四、“专家义诊”是骗局

雇佣所谓的专家、教授开展免费专家体检或义诊,诱骗告知老年人身体存在多种问题。

五、“免费活动”为洗脑

利用“赠药”、“免费试用”、“发放小礼品” 等方式促销,雇人假冒患者现身说法,制造争先恐后购买产品的假象, 不知不觉中被“洗脑”。

特别提醒,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替代药物治疗疾病。(供稿:黑龙江省伊春市市场监管局)

(责任编辑:加贺)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宁波帅特龙集团深耕汽车零部件制造业 ...

  • 北京市石景山区市场监管局对17家加 ...

  •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市场监管局开展疫 ...

  • 拼多多百亿补贴中秋饕餮美食

  • 浙江省金华市通过打通多个信息平台,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