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家居建材资讯!
联系我们投诉建议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家居建材 /头条

一根秸秆带来的千亿产业目标——湖北荆门东宝打造“中国绿色家居之都”观察

2020-11-26 12:09:29 新华网

新华网武汉11月16日电(连迅、刘洋)秸秆代木,“点草成金”。湖北荆门市东宝区通过一根秸秆不但撬动一条绿色家居产业链发展,还同时带动绿色建材和装配式建筑发展,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夏收之后,田间铺满小麦秸秆。东宝农民汪述宝以前还和其他农民一样为处理秸秆发愁,今年却尝到甜头。和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小麦秸秆不再粉碎还田,而是打包“离田”。

在初夏时节,东宝区牌楼镇城山村,麦田里收割机往返穿梭。收割机后面跟着打捆机,一捆捆秸秆卷成密实的圆筒。汪述宝翻身上车,指挥抓草机装运。装满一车后,秸秆卷沿着蜿蜒通村路,被运到了牌楼镇收储打包点。在这里,一卷卷秸秆被机器压缩成“饼”,一捆重达200公斤。

变得结实的“秆饼”再度启程,到达5公里外的荆门万华板业公司。万华板业公司的4座原料仓库里,小麦、水稻秸秆整齐堆放,足有20多米高。工人开着叉车,将“秆饼”送到生产线的进料口。

10吨货运完,汪述宝一身轻松。“以前每到收割季节,干部怕点火冒烟,群众烦无处堆放。现在秸秆终于有了新去处。”汪述宝是万华板业的13名“秸秆经纪人”之一,2019年收购1.2万吨秸秆,年营业收入480万元。

此时,在万华板业的生产车间内,马达轰鸣,机器旋转。秸秆经过干燥、粉碎、风选、拌胶、热压、砂光等10多道工序,变成一张张散发着麦穗气息的禾香板,从传送带上源源不断地吐出来。

“1.2吨秸秆可以加工1立方米禾香板,一年要‘吃’30万吨秸秆。”万华板业副总经理杨志坚介绍,禾香板通过剥离植物茎秆的强力韧性纤维,再用粘合剂加工,能直接进行贴面或油漆,在强度、弹性、膨胀率、握钉力等性能上,甚至优于木质板材。

2016年,来自山东的万华板业公司落户东宝区。2018年,由万华板业与德国迪芬巴赫公司共同研制的生产线投产。生产线采用全球领先的“自动挡”压机设备造价5亿元,比“手动挡”设备效率提高3倍,原料节省20%。然而,万华板业开足马力,原料却“吃不饱”。万华板业常年需储备30万吨秸秆,而东宝区年收储量只有6万吨。

东宝区副区长代祖全说,采用禾香板技术不但生态效益明显,经济效益也很可观。一条禾香板生产线每年消耗秸秆18万吨,消化50万亩农田的秸秆。按亩产秸秆400公斤算,农民每亩农田可增收80元左右。

为了支持企业发展,破解原料瓶颈,东宝区成立2个秸秆收储中心,建立21个收储点。区领导分赴周边钟祥、沙洋、京山以及襄阳、荆州、宜昌等地,推动秸秆回收利用,企业秸秆收购半径扩大至100公里。东宝区出台秸秆回收奖补政策,回收一吨秸秆补贴20元,还出资集中采购打捆机具。2019年全区兑现奖补资金1100万元,确保秸秆原料满足企业生产需求。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东宝区立足板材、主打环保、突出家具、打造全链,大力招商引资。亚丹家居、诗尼曼、伊仕利等7个定制家居品牌企业,就地消化禾香板等秸秆板材,完善产业链配套,形成绿色家居产业聚集。

上下游企业如何做到“如胶似漆”?万华板业与亚丹家居、诗尼曼交叉持股,投资2000万元增加3条贴面板生产线,形成板材、贴面、家居“三厂合一”。“企业靠近板材生产区,板材无需运到广东工厂贴面,大大减少了物流运输成本。”杨志坚说。

今年3月,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正式授予东宝“中国绿色家居之都”称号。借此东风,东宝区大打绿色牌,扩大“朋友圈”。6月5日,司空新家装智能制造项目签约,计划在东宝投资30亿元建设产业园,通过工厂化生产实现定制化精装修。此外,冠东家居、伊恋家居、晨旭家居、海太欧林办公家居等企业,也相继落户东宝,多条智能家居生产线正加快建设,东宝区绿色家居产业年产值突破20亿元。

除此之外,东宝区把绿色建材和装配式建筑产业也纳入主导产业,为打造绿色家居之都聚能。东宝区与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合作建设了占地2万亩的绿色建材和装配式建筑产业园,成功引进中建PC、俊丰钢构、萨莱玛木屋等企业。如今,东宝区已形成了从绿色板材、板材深加工、配套材料,到定制生产、产品包装、物流配送、专业市场的全产业链布局,形成了以板式定制家居和实木定制家居为主的定制家居产业集群,装配式建筑板块完成了PC结构、钢结构、木结构的全结构布局。

完整的产业链条与合理的产业格局加速了东宝区绿色家居之都产业集聚集群发展。今年,东宝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逆势竞进,新引进绿色建材和装配式建筑产业项目30个,总投资109.7亿元。目前,东宝区绿色建材和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已入驻企业150多家。东宝区委书记刘振军表示,“十四五”期间,东宝区将全力以赴加快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步伐,力争绿色建材和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入驻企业300家,实现产值1000亿元。

(责任编辑:玉北)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