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财经>>公司>>

跨越风积沙的钢铁巨龙 西拉沐沦特大桥建设纪实

2024-07-11 14:41:52 中国质量新闻网

在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的广袤大地上,西拉沐沦河如一条银色绸带穿流而过,而横跨其上的西拉沐沦特大桥,则是这片土地上的一条威严巨龙。作为风积沙峡谷区斜拉桥,西拉沐沦特大桥已于6月份实现通车。

西拉沐沦特大桥为经乌高速的控制性工程,全长2064米,跨越辽河源头西拉沐沦河,横亘在浑善达克沙地上。主桥为七跨六塔预应力混凝土多矮塔斜拉桥,采用塔墩梁固结、单索面双排斜拉索结构体系。站在峡谷中,仰望头顶208米高的西拉沐沦特大桥,犹如仰望80层高楼,项目整体在钢筋使用上投入了约5万吨,混凝土达34万方。

高墩身、大跨径,把这样的“大物件”放进河流峡谷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首先面临的就是穿沙难题,也是工程建设中的拦路虎。

西拉沐沦特大桥南北引桥均位于西拉沐沦河两岸风积沙岸坡上,岸坡表面风积沙覆盖层深度达60m,两岸坡度均在30°~40°之间,边坡高差大,自稳能力差,又高又陡的岸坡加上风积沙地质条件,极易发生滑坡、坍塌,修筑施工便道、开挖作业面及机械设备运输、提升、拼装极其困难。

“我们首次研发采用了台阶式高压旋喷水泥浆液加固方法和兼具岸坡加固功能的帷幕式钻孔护筒。”中交路桥建设有限公司经乌高速西拉沐沦特大桥项目部项目总工程师赵鑫介绍,施工时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加固一级,开挖一级,逐级形成“台阶”状施工平台。同时借助高压旋喷桩,圈打咬合形成封闭环状圆筒,即水泥旋喷桩帷幕式护筒,代替了传统钢护筒,进一步加固了施工平台,提高了施工平台承载力,有效避免了边坡滑塌、失稳及设备倾覆的风险。

其次是越河问题。

西拉沐沦河为西辽河北源,发源于浑善达克沙地边缘的克什克腾旗境内,全长1250公里,在克什克腾旗境内全长约151公里,沿途汇入大小河流50余条,属于二级水质标准。

为避免影响河道,技术人员实地勘察无数次,最终确定水中桩基础采用“整体栈桥及钢平台+气举反循环+深护筒+钻渣分离器+泥浆循环专用管道”成套技术施工方案,此技术不仅提高了桩基成孔质量、出渣效率及泥浆循环利用率,而且避免泥渣对河道水体的污染,减少了对河道的干扰。  

最后还要克服“U”型大峡谷中复杂气候环境带来的各种困难。

西拉沐沦特大桥项目共有承台28 座,其中最大承台尺寸为31.02×42.02×7m,混凝土方量达9200余方,属于典型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物。基于项目处于大风低温“U”型峡谷中,全年大风天气频繁、气候温差较大,混凝土开裂风险极高,温控难度高于同类工程。

“我们研发了桥梁大体积混凝土智能温控系统,提出了小梯度、慢冷却、精准控制的桥梁混凝土自适应温度调控新方法,开发了大体积混凝土温控算法与智能温控云平台,研制了大体积混凝土成套温控装备,成功实现了桥梁大体积混凝土自动化调节、智能化控制的温控效果,提高了混凝土施工质量。”赵鑫介绍。

此外,由于大桥主桥墩身高、截面大,大风天气频繁,施工安全风险高,项目建设人员还研发了高寒大风区超高墩“日”字型断面墩身钢筋模块化制安技术,有效提高了墩身节段钢筋绑扎效率,降低了墩身高空作业风险和施工成本。

从2019年项目开工以来,建设者勇闯技术“无人区”,穿沙、越河、通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克服了重重困难与挑战,最终将风积沙峡谷区斜拉桥工程呈现在世人面前,成为内蒙古新地标,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基建实力。

(责任编辑:加贺)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上海:开放临港 共创未来

  • 安徽淮北:开展食品安全“你点我检” ...

  • 广西梧州市16万公顷早稻陆续成熟

  • 上汽通用汽车RoboTest无人化 ...

  • 探营梅赛德斯-奔驰:服务用心 不厌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