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4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昨天,一份最新的城市排行榜再次引发人们对城市建设的讨论,实际上,这也是一个多月以来,第三份关于城市排行榜的报告。随着城市排行榜纷纷出炉,相同的城市在不同标准下排行有所不同,因此也引发热议:城市的衡量标准应该怎么定?为什么会出现排行相悖的情况?
城市生活质量报告出炉,主观、客观两份榜单出现反差
最新出炉的这份报告是2016年《中国35城市生活质量报告》。这份报告从生活水平、生活成本、人力资本、社会保障以及生活感受等五个方面考察了35个城市的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方面,排名前10位的分别是宁波、杭州 、昆明、南宁、重庆、成都、大连、济南、西宁和呼和浩特。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无一上榜。其中,上海和深圳甚至出现在主观满意度排名的后10名中,分列倒数第五、六。
另一方面,生活质量客观指数,也就是社会经济数据指数却显示出完全不同的结果。在排名前10的社会经济数据指数中,北、上、广、深纷纷上榜,位居前列。而只有杭州、昆明两个城市与主观满意度指数有交集。此外,在主观满意度排名都靠前的南宁、重庆、西宁,则纷纷进入社会经济数据指数倒数行列。
安全、环境和交通成为宜居城市建设的共同短板
各种名目的城市排名报告竞相出炉。梳理这些报告之后不难发现,在相关城市排名中,诸如此类主观感受与客观经济实力出现反差的情况不在少数。
记者梳理发现,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有多份不同标准的城市排名报告发布。除去刚刚发布的《中国35城市生活质量报告》之外,今年5月30号,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仅仅半个月之后,6月14号,中国科学院又发布《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
从报告的结果来看,那些在竞争力城市报告中名列前茅的城市,往往成为宜居城市报告的垫底者。也就是说,恰恰在那些被认为发展较快的城市,老百姓的生活体验却并不是很好。《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负责人张文忠指出,安全、环境和交通这三个关键词是制约我国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短板。
张文忠:“环境健康这个主要是对空气的质量,尤其汽车噪声这方面的影响评价相对低一点,然后交通呢主要是交通的拥堵状况,另外停车的这种不方便,还有就是城市这种公共安全,比如应急避难呀、防灾应急能力啊以及交通安全,不单单是我们平时讲的这种社会治安啊。”
城市发展因“城”制宜,市场、规划两方面发力
中国人民大学地方政府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杨宏山建议,未来城市发展要以市场的作用为基础,管理部门发挥自身的规划作用,两方面发力,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杨宏山:“对于大量的一线和二、三城市而言,它们的发展应该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我们应该更强调市场的作用。实际上,这些城市都要发展,但是当某个城市出现严重问题的时候,就要发挥政府的作用。而这是通过规划和调整、优化公共资源的配置来补齐这个短板。总而言之,我们要针对问题和短板,政策主要采取引导。但从发展的角度来讲,今天大量的一线城市,产业结构要升级,整个城市的治理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应该向更高的水平发展。但对二、三、四线城市来说,应根据目前现有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政策激励机制。”
央广短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必须以人为本
城市的发展和宜居,难道真的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吗?当然不是。一座城市,不应该只是物质丰满的钢铁森林,核心应该是人。城市是生活的载体,人是生活的全部,我们努力建设城市,是想让生活更美好,因此,以人为本,这是最重要的诉求。
以人为本,一方面要保障人们在生活上的舒适性。那些发展得太快的城市,首先要补齐的短板就在于此;另一方面,还要给人提供发展的条件,靠什么留出人才,也在于此。在我国新一轮城镇化浪潮中,各类城市应该如何定好位、定准位?公共政策应该如何支持城市的发展?让人们的城市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是一切工作和政策的价值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