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5月10日消息(记者张棉棉)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国家统计局今天公布,在季节回暖等因素带动下,4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3%,环比下降0.2%;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3.4%,环比上涨0.7%。专家分析,CPI未来仍有继续上行的可能,但不会出现通货膨胀。
虽然4月CPI同比数据和上月持平,但环比数据出现小幅回落,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分析,这主要是由于4月份气候转暖,应季鲜菜大量上市,原来的供求关系导致的价格上升,也对生产者的积极性带来了推动,供应明显增加,拉低了整体的蔬菜价格。
另一方面,猪肉价格虽然还是在供求偏紧的情况下继续上涨。但是,四月下旬最后一周,一些城市投放了储藏的猪肉,使得猪肉价格的涨幅受到一定程度抑制,也对CPI带来一定下拉作用。
4月CPI出现涨幅回落,是否意味着将由此开启下行通道?连平判断,这种情况不但不会出现,相反从未来的趋势看,CPI可能在货币因素推动下,再加上需求回升,还有一定幅度的上涨压力。尤其是在二季度,翘尾因素不容忽视,同时,猪肉价格在二季度供求关系依然难以得到有效调整的情况下,价格可能还有一定程度的上涨。
连平分析,未来一个阶段非食品价格也可能会出现一定的涨幅。比如说四月份用工的价格就有明显的回升。这些也都是在货币流动性增速相对偏快的情况下,整个需求出现了回升,导致这些非食品的价格,加上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明显反弹。
不过,作为经济回暖的一个重要指标,PPI同比环比数据的积极变化也表明,供求关系也在发生变化。连平表示,供大于求的状况在逐步收缩。这意味着,整体宏观经济政策方向不变,但预调微调的力度可以加强。积极的财政政策,更有力度来进行实施,年度的财政赤字3%应该不会改变。但是货币政策,考虑到目前流动性比较宽松,M1的增速已经达到20%以上,信贷的增速年初以来总体也是相对比较高。这样就意味着,不要再去过多希望会降息,降准则可能会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