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财经>>公司>>

开放资源“长虹UP平台”如何树立新标杆

2016-04-18 10:44:43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14到2015两年里各类出身、大大小小的云平台成为智能时代的新主角,京东微联、阿里小智、海尔U+、M-Smart、云智易、机智云、Broadlink……无一例外,几朵云带给硬件的最大变化就是联网,而这正是早期智能化的刚需,也是硬件企业所匮乏的技术,通过抓住这一时间机遇,云平台笼络到N多硬件公司的合作伙伴,为其生态布局添砖加瓦。

但经过一年多的发展,记者在走访几家成功的硬件公司后发现,对盲目抱大腿的云平台接入方式,行业里已经逐渐冷却下来。分析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智能硬件企业开发能力增强,加上各类第三方中立云服务公司出现,连接功能已经不是门槛;另外,不论是家电企业、互联网公司还是电商,云平台对于产品销量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缺乏真正的服务闭环案例,而这才是智能硬件带给消费者的最大价值。

因此,在连接功能之后云平台需要迫切找到下一个吸睛点,重新获得智能硬件公司的信赖获得合作愿意,同时嫁接上层的服务系统,持续不断的完善生态正循环。2016年初长虹发布了开放的物联运营支撑UP平台,对比以往的物联网云平台的生态构建方式,记者发现UP平台并没有采取先占据家庭入口后笼络大而全的各类产品,而是转向从家政、生鲜、医疗、社区等垂直服务出发作为生态合作的节点,这一重大转型的背后与长虹UP平台三大特质密不可分。

不仅是云连接功能,开放资源打造独特魅力的生态标签

随着智慧产业逐渐务实和落地,仅联网功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有想法的创新企业需求,希望的看到更多有价值的合作资源,特别是传统行业多年积累的技术经验。

作为老牌的家电企业,长虹积累了几十年的家电技术和用户资源,还包括售后维修站点、线下的渠道和直营店。最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长虹和IBM成立了大数据公司,截止目前,长虹已拥有100多名高级大数据研发工程师。智能产品销售达5000万台,由此产生的设备数据有100PB,拥有5000万用户,用户行为数据超过80PB。

基于长虹内部优势技术资源和研发实力积累,UP平台经过整理统一接口操作规范后,对外发布并开放了用户中心、设备中心、支付中心、评价中心、积分中心等21个能力中心的A-PaaS和能力开放的O-PaaS,帮助第三方合作伙伴在功能应用上以模块搭积木的方式实现快速开发,让其专注在应用服务本身的落地,而无需担心技术问题。

另外,在业务层面长虹UP平台为用户和合作伙伴提供包括用户统一管理、设备统一管理、支付统一管理在内统一运营平台,以及大数据采集、行业数据集市、实时搜索、大数据服务保驾护航的集成平台;帮助用户和合作伙伴快速获取高价值数据,构建新业务洞见,形成竞争优势;通过对运维日志、用户和客户及业务日志进行统一管理、准实时搜索、可视化、监控预警、安全审计等手段,确保用户数据和合作伙伴的稳定服务。

在不少云平台的发布会现场,企业高层经常标榜的就是某某云在一年内接入了几百家的企业,几千个设备数量等等,但很少提及用户数量和产品销售量,因为仅仅是智能单品很难打动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UP平台的构建方式与众不同,先布局垂直服务,再构建垂直生态,最后基于多个垂直服务生态的积累打造用户平台。目前长虹已经成功孵化出点点帮、妥妥医、购食汇、家事帮、能源管理、关护通、车联网、智慧学习等多个智能服务产业公司。同时,利用长虹背后雄厚的供应链、物流配送、渠道能力等资源为智能服务做强大支撑。

以智慧社区服务公司点点帮为例,其物业管理、小区社交、O2O增值业务是用户的抓手,仅“社区门禁”一项服务,便整合了人行门禁系统、车牌识别系统、小区ETC系统、车位锁等智能传感识别设施的多家合作伙伴资源。目前点点帮的签约社区1800个、覆盖城市30个、近百万用户人群,这是一个非常高效的硬件销售渠道和O2O线下社区配送的理想合作伙伴。

找准平台定位和边界,凹凸有致才最具吸引力

对于物联网这个全新产业而言,没有一家公司的资源能够做到全生态覆盖,因此合作是必须的。传统企业积累更多在硬件、生产、制造、供应链、销售等方面,越是大企业越是追求规模大高产值的领域,而在创新上缺乏突破性和引领性,因此最好的模式是“让能力者回归本位,创新留给小微”。

长虹不仅自己孵化O2O公司,还吸纳多元化的内容服务、第三方开发者、创业公司、服务应用公司等,帮助合作伙伴实现新的服务,演绎新的商业模式。而长虹自己退居二线,定位“物联运营支撑平台”,基于强大的软件服务和大数据运营能力,打通智能硬件、O2O服务,对用户行为数据分析并帮助平台上的智能硬件和O2O服务企业不断完善产品。同时,整合智能研发、智能制造、智能交易及强大的供应链等资源,构建“O2O+C2B”个性化服务的统一平台,长虹做合作伙伴坚实的创新后盾。

综上,传统产业走向智能化已成定局,面对传统经济下滑压力,产能不足的现状,与其死守优秀能力不放,不如开放冗余的研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供应链和渠道资源,给到更多在智能化过程中有创意有想法的小微企业,帮助其快速成长实现服务落地帮助产品销售。但同时给这些开放平台提出新的要求,一方面是协调产业链多方实现商业模式的全新构建,另一方面是规范标准、统一接口、简单易用的操作平台。

(责任编辑:六六)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