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市场监管>>质检论文>>

基层计量检测机构当前运作态势与今后发展出路

2010-08-10 16:17:14 中国质量新闻网

    谋生存规范是根本 求发展投入是保证

   —谈谈基层计量检测机构当前运作态势与今后发展出路

   恰逢国家总局在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向全系统征求制定意见之时,笔者有必要将基层工作的实际情况,向制定规划的领导、专家、学者做一个比较详细的汇报,以利在确定和实施规划时充分了解基层检测机构的实际生存状态,有的放矢的在政策、法规、管理、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基层更实在的支持空间,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惠及民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保证检测事业兴旺、保障百姓安全、健康、安祥的生活等职责和愿望,才能实实在在的落到实处,基层检测机构才能在基层为地方经济好展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是在基层工作的检测技术人员的殷切希望。故笔者借此机会将其所服务的检测机构的近10年的基本情况向各位做个介绍,并希望引起各级领导、专家、学者的重视。

    一、基本条件和能力

   我地计量检测机构是1974年经县革委会批准设立的事业单位,组成人员是从全县相关单位抽调懂计量业务的行政干部和专业技术工作者,经费由县财政拨划到帐,年底结总帐,金额节余的部分上缴,差额部分由单位写出报告,报政府主要负责人审批补拨,从74年到86年省、地、县通过各种方法,建立了5个计量标准,约10多个项目。主要是直接参与事业单位的计量检定和计量标准的建立,在区域内依法开展工作。以上项目基本上满足辖区内所涉机构的计量检测检定要求。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经过近两代人的共同努力,目前检测项目较以往有较大的跨越,就拿笔者所在单位为例,一般能开展的项目有:力学类5-7项,医用三源3项,流量计1项,温度2项,定量包装检测1项,全部标准5大类的10多项。现有在岗人员15名,按5大类10多项的业务范围看,力学是主项,本区域内列入强检力学器具大小有2000多台(件),仅用于贸易结算的大小衡器约有1000多台(件),辖区总面积604平方公里,行政区划是3乡9镇1个开发区,地表呈东北高,西南低。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57公里,其形状如台湾岛一样,这就是笔者和同志们辛勤耕耘的地方。

    二、检测人员全年承载的负荷,全年工作时间测算理论值。

   项目之一:压力表、天平,按规程应有2-3人才能完成,全县有常压表约200块。检测一块压力表,从装表上检测台、度压、敲击振动、回位、再加压、看示值、再回位、现场校正;正升压、看示值、稳定、再回位。一块常用压表的检测时间是10-20分钟(取中间值15分钟)200块×15=3000分钟,50个小时,6个工作日完成。实际工作时受环境和生产影响,需完成此任务则需5倍以上的时间,约30个工作日才行。一般检测都是在不影响生产、生活的情况下进行了的(天平检测时间另计)。

   项目之二:燃油加油机检测:按规程需要3人,每年每台加油机要检测2-3次以上,全县10个站60台加油机80个油枪,依检测的工作量来计算,则每台加油机正常校对是3-5次,规程规定是6次,100升的标准罐加足100升的油质,需要7分钟,卸油需要5分钟,回到原位车熄火,接好地线,再注油需要7分钟,以3次计算,检一台加油机需(7+5)×3=36分钟(不含校对时间),每检一次(一季)的理论时间是:

   60×36=2160分钟29.3小时,约3.6个工作日(60为常年正常使用加油枪值数)。

    全年工作日是3.6×4=14.4(工作日)

   项目三:衡器的检测:100kg-1000kg的衡器的日常检测零细不好计算,在此不计。

   10T-100T衡器辖区内有35台,一次总秤量为2540T,按检定规程用于检测的砝码,应不小于秤量的三分之一。以1台15T的电子衡器为例,则至少需要5T的砝码,检秤面板5个传感点。

    5T×5次=25T(1T砝码是20个25kg重的标准器具)。

    25T×20=500(个)标准砝码。

    如检1台100T的衡器,则至少需要30T重的标准砝码,同样需要检测5个传感点。

    30T×5次=150T    150T×20个砝码=3000(个)标准砝码。

   在辖区内,各乡镇都有我们的工作点,要检一台衡器,从装车上砝码到检定运回卸到仓里,一般需要3个小时,检测时间约2个小时,加上排除故障,调试等环节则需要至少2个小时,1台秤的检测全程时间为(3+2+2)=7小时。全县3吨以上100吨以下可计的总吨位为2540吨,全年至少要检测两次,工作总量为5080吨。

   检测用砝码以三分之一的量来计算则为1524吨,全年上下年度各1次,共两次,每次检秤面板的5个传感点,其装卸量则为:

    1524×2×5=15240吨  304800个25kg重的标准砝码。

    依检1台100吨衡器需要7个小时来推算:

    100:7=15240:X(X为天数,每天按8小时计算)

    15240×7

   X(天)=            =133.7(天)

    100

   项目之四:出租车计价器:全县在用计价器203块,每年检调两次,从车上检测至调试检毕,加铝封、贴合格证到出站需要10分钟时间,以200台计算则为2000分钟,全年4000分钟,66.8个小时,约为8.6个工作日(天)。

    (200×10)×2=4000分钟  (4000÷60)÷8=8.6(天)

    (60为1小时时间)、(8为每天工作小时)

   项目五:温度干燥箱和与市所联合项目有光学镜片、硬度、拉力、分光光度计等,粗略计算约为10天时间。

    五个项目的工作时间(工作量不计)为174.7(天)。

    6+14.4+133.7+8.6+10=174.7(天)

    人员结构和收支概况:

   全所在册人员18人,在岗15人,在岗人员都取得了相关岗位资格认可,前勤后勤兼职,平时各自以专业为主,急时全员协助,全年工作秩序有条不紊,工作进度有序不乱。

   新老同志经过多年的努力,加之上级培训和自学取得了相应的学历。这与岗位基本要求和工作实际要求基本匹配。多年工作实践证明,还未出现过因学历或经验不足造成责任事故的发生,这是我们感到可以肯定和值得坚持的地方。

    全年检测收入约100万元。全年支出约90万元,节余10万元。

    支出明细大约有以下几项:

    原配件及工具物料损耗约5万元。

    机动车(检测车)全年行驶2.5万公里,两辆车5万公里,约需5万元。

    人员培训、考评、考核(项目)费用约2万元。

    水电、办公费、差旅、砝码运输费约11万元。

    报刊、电话、打印资料开支约2万元。

    其它杂项开支4万元。

    全员工资约51万元。

   如果把调控费、防汛、城市绿化、道路建设、扶贫、抗旱支农等费用都算上,全年的10万元就不见了,帐目全年归零。

   全所检测覆盖面已达95%以上,所谓强检率已超出了实际控制范围。日常工作状态是完成计划之后,每天都有一班人到工作点去巡查,随时发现情况随时处理,以便能完全控制强检主动权,并以此增加检测收入,保证工作正常运转。

    三、实际运作态势和对比的差异

   1、全年检定计划和授权证书缺失缺位,每年应有全年检测计划文书(表)以行政职能(发文)的形式下达,缺失不可;专业人员签发检验证书的资格证书证明,也要有正式的授权委托证书证明(参与检定的法规依据之一)。实际上的年度行政指令从2000年至今未下达到执行单位,造成或走进了有法规而无依据支持的被动不利的境地。

   2、现有装备更新换代较慢,设备陈旧而且效率不高,新上项目和设备都是小打小闹,根本不能满足出检和被检者的需要。

   3、人员技术更新速度较慢,上级培训和自我学习严重脱节,上级培训带有功利性,不是针对基层的实际情况去培训一个成熟一个,进步一个。有点隔山打炮不知弹着点的味道,去培训的人回到单位实际操作过程中感觉压力很大。

   垂管体系上重下轻,整体运作成效不明显,个中原因我们也说不清楚。万丈高楼平地起,平地底下是基础,有多大的基础才会产生相应的承载能力,基础不固,地动山摇,只谈人的能动性、积极性、开拓性、创造性而避谈或不重视投入的重要性、效益性、保障性和与时俱进性,前后不对称,步调不能协调一致,这也是个比较突出的话题。国防建设不讲投入光讲精神已被证实是错误,进出口检测部门不及时投入没有及时的培训人员,能为经济发展、保护合法贸易、保证产品进出口合格那绝对不可能的事。在同属辖区内的县(区)城建质检站。该机构一般是质检和监理同署办公,协调一致,互不可缺,不能分离的一体化工作模式。任何工程建设都纳入了质检和监理的范围,所有要使用的工程材料都必须经质检合格以后,再核对原材料的型号、批次、数量、验槽(见数)合格之后,方由项目经理(法人)、甲方负责人、工程技术负责人、工程监理人员四方代表签字之后,方能施工。工程的每道环节都有明确的管理规程,质检站所出具的报告(环节)都有明确的记录、登记,清楚齐全,检查无差错之后,存入建设工程档案库,集中统一,传人传项使用保管。每月的检测报告,及时装订成册,全年12册收齐之后,入库备查。每年还要接受地(市)省里的行政和专业的监督检查,对检查出不符合规范的资料和数据或发现了有人在事后补填检测数据报告的,当场指出,清查责任,搞清事实的原委,责令改正,处分相关责任人,没有什么“大致可以通过”、“下不为例”、“客观原因可以原谅”之说,所以从笔者接触了解该单位开始至今的10年里,其规范的管理年年都被上级行政主管和专业考评机构的专家认可,并在全省全市的行业会上给予恰当的评价。科学规范的管理除了人的因素之外(作风、制度、技术、人文关怀)。还应注重装备的更新换代,重视投入产出比的关系,遵循合格的人员——合格的机构——适时的投入——合法的利用法规——有效的拓展业务——注重发展和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用增加的收入及时增加高效适用的检测装备,与社会需求同行这一规律,工作就会产生不息的效力。10多年前落户孝感的三江航天集团的内检机构的实力和作用就是我们眼前的实例,其集团成员单位之一的厂与白俄罗斯重型运输车辆厂合作,开发研制出大吨位能原地旋转360度的大型平板运输车,引来无数外国高端运输车辆研制集团专家到实地参观学习,商谈引进技术或合作开发的事项:集团成员单位之二的厂自主研发生产水上摩托艇,出口到比较发达的国家。集团成员单位之三的厂生产灯具除满足军工需求之外,大部分灯具都是为国产高端汽车厂家提供高质量的配件产品的骨干供应企业。通过10多年的努力,三江航天集团的所属企业为当地经济发展、解决就业出路、带动城市快速发展都起到了领军带头的作用,并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该集团就是适时地利用优越的军工条件,有雄厚的资金、先进的设备、完善的管理体系,有科学创新的领导集体和敢于打硬仗的员工集体,适时添制检测检验设备,及时派人出去学习先进检测经验。产品质量处于受控状态,产品售出信息及时反馈,像广本、东风本田、福田、陕汽等这样的大型汽车制造企业,给予三江所属企业的评价是可以列入免检产品供货商名录,长年合作建立起牢固的伙伴关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利器,就掌握了主动权,就会在开拓疆土,巩固和提高利用资源,降低人工成本上发挥出重大作用。三江集团的发展就值得我们很好地就地就近地学习一番,三江航天集团的内检机构就是眼前的实例。因此,投入是产生、巩固、提高行业工作效力,促进事业健康发展,保障和谐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的源动力之一。

   与笔者同行当的,在开明的带头人的统筹运作下,在近10年之内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此值得一叙,他就是我们的行业“老大”孝感市计量检定测试所。从2000年开始收入过100万元,现已达到年收入过400万元,新增检测项目是原来两倍,人员结构和内部管理逐渐合理,工作人员练就了技艺,且逐年积累了发展的后力。再加上省、市领导及时关注和支持,严谨、科学、有针对性的投入,产生的工作效力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事业蒸蒸日上,所到检测对象处工作起止时,都让人佩服、放心,他们都是从点滴小事做起的,只要对事业对社会有利的项目,抓准时机,及时建标,马上投入运行。该所的工程技术人员都有一股子催人奋进的锐气,孝感市所发展到今天,除与武汉市不可比外,与黄石、襄樊、宜昌同级同行可有的一比。几年的功夫,就走上或齐平这三个地方机构的检测能力、检测范围、检测水平。了不起,市所的同行除了注重规范,重视投入,还能随时掌握市场检测招商引进企业的落地信息,主动去了解各种企业需要检测的计量器具,回到所里之后,依实做出合理安排,上门服务的时候,企业都比较满意。还有一点值得特别一提,那就是主动担任行业“老大”的角色,每年都定时与县(区)同行负责人座谈工作业绩,找出各自的工作或项目缺失的差距,扬其所长,给予兄长般的鼓励,析其所短,市县联手合作,给“小弟”的支持及时有力,市县自发自然的形成了一个计量服务体系,互帮互利,相互促进,市县的机构人员就成了行驶在一个航道的团队,在市所这个“船老大”的带领下,乘风破浪,同舟共济,区县一级的计量所在这几年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检测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只可惜这种状态目前保持得不像原来那样有效、彻底。

   规范的目的是从根本上解决行业的法定工作效率,减轻劳动强度,减少差错,节省工作时间,使之能及时的扩展业务,增加检测项目,提升整体业务能力与水平。因此,就离不开有效的投入。

    投入与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孪生兄弟,投入是手段,发展是目的,没有手段,那能发展。

   如果有能力增添1台检衡车50T或30T的都可,开展工作时,可节省上下车和人工转测秤平面5个点的劳动力,还可节省大笔运输和人工费,工作总量不变,但费用降低了,等于增收,效率提高了,就可新增检测项目。2007年孝感市所已购回一台30T的汽车检衡车,各县每年按计划轮流使用,大吨位衡器年定检问题已解决,日常标定调修还是老办法。同样检加油机时,一般都是一车一个标准罐4个人,检一台加油机每注满一次容量就得卸一次油,费工烦琐,费用也高,如果在一罐一车4个人不变的情况下,再增加1个或2个储油罐100L-200L或250L的均可,检测时将标准罐的油卸到储备罐中,再进行第二次或第三次测量,这样就节省了至少两次的装卸油时间。双罐一体,增加标准罐装拆的简单装置会更好地发挥作用,甲罐油转乙罐只要0.5m高差就可以自流转换,不需要增加压力装置,安全、方便、适用。这一项也可以节省原有1倍的时间,费用(机动车的能耗)也随之降下来。

   还有常压表检测台装置,设计不合理,其底座为了稳定用了很厚的金属底板,如果改用电木或有硬度材质又轻的材料,外加一个包装箱,一个人提进提出不太费力时,就可不用车接送,骑自行车就可完成任务,就又可以节省一笔机动车燃油费用。还有其它设备也可改进使用方法和可节省经费之处。目前还未想到别的项目的改进方法,在此不叙。

    四、发展的措施和发展的方向调查

   1、发展是在规范了以后,才能着手进行的,规范是平时的特定标准要求,发展是规范的延伸,是巩固和逐步提高的规范,是不变的永恒的追求。因此,每进行一项工作,每做一次改进调整,都要有明确的有力的措施来实施你的计划,达到你的预想目的,措施得当,方向明确,严格的奖惩制度,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人员齐心合力,就能实现设想的愿望(具体措施针对具体的人和事实施,在此不谈)。

   2、发展方向(设想),现在社会各行业都在规范和发展自己,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要求纳入计量检测的行业和所使用的器具也越来越多,因此要善于了解、主动掌握其发展的方向,主动获取更多的工作信息,以此来促进事业向前发展。

    如环保系统的用于环境污染度监测的系列计量器具。

    贸易市场快速检测有害残留物所用的器具。

    生活用电器电磁辐射量检测装置。

    建设工程X光探伤检测仪检测装置。

   农村合作医疗条件改善后,有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在村级卫生室(所)增设小型B超机、心电图检测仪、便携式X光机等。

    农田水利、国土资源部门使用的测量仪的检测。

    食品药品机构的检测计量装置。

    公安、公路测速称重计量装置。

    气象测报、地震监测、重大地质灾难观测装置。

    机电产品在运行状态下的探测检定装置。

    大吨位衡器检定检测装置。

    教育培训部门的教具仪器检测校准装置。

    日常辐射防危害检测装置。

    电力红外线路检测仪。

    混合动力充电充气检测仪。

    电动汽车、摩托车电池能量检测仪等。

   接下来就是培训,计量检测机构设立初期:从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到地方市主管领导都十分重视职业技能培训。当时计量所的工作人员没学历、非专业院校毕业的学生也要参加再培训;当时有针对性的采取逐年逐批的轮训方法,几乎将在岗的人员都训练了一至二次。经过培训工作起来都是好手,实践证明也切实发挥了作用。之后又逐年投入资金、设备、运输工具等,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省里对县标准计量所一次下拨20万人民币的检测装备、检测车等,一下子给基层解决了大问题,工作效率、名誉地位好像也提高了一大节,出去联系工作、说话、办事、解决问题,干啥都有底有力。这是计量事业向前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也是最重要、最有力、最有效的阶段。

   2000年是质量技术检测机构的清理规范第二阶段,所有基层检测单位都通过了省级的计量认证,人员全部接受岗位资格考评认可。眼下正处在进入第三阶段的前沿。在进入第三个阶段的时间里(2000-2009)我也参加了各种培训,总的感觉是培训内容不能切合实际,讲授者大都是行政人员或多年从政的技术人员,对技术流程(过程)缺乏了解,平时了解得也不多,缺乏知晓整个技术工艺过程的能力和耐心,起码是深入基层,参加一线工作时间较少。每次所谓“有针对性”培训的成效就大打折扣。参加培训的人员花了时间,投入了资金接受的培训“只不过如此”,伤害了参训人的感情。我们中有不少的人参加社会上的各种学校的“文凭”培训,拿了一个“文凭”够岗位要求最低学历要求的标准,讲的是能过“关”就行。比较有效的培训,笔者也了解了一些,当地特有机构的计量认证的参训人员都集中到省局的培训中心,一般都是三天时间,就讲完了全部论证前要做的工作和内容。参训完后,这些人都可以依培训内容、资料、笔记、成功的范例等,组织自己的机构一一做好了认证认可前的工作,当认证认可专家到该机构看后,一般被认可的比例较高,有些机构论证认可前做的准备水平与考核标准对比,只有几个小的需要改进外,几乎没有什么大的瑕疵而影响、延误认证时间,可保证认证认可一次通过。当然各单位的人、环境、要求都有差异性,但最后的结果都比较令各方满意。

   培训不妨采用学分制来统一考核管理,在岗人员要在5-10年里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必须取得一定的学分,才能在岗位上工作,享受待遇,有资格参加职位职称的评聘。在岗学分有效,离岗学分只能当做参考,改行学分无效,人们对取得的学分会十分的珍惜,一改以往“继续再教育登记证”中的内容、学时不明显,考评不具体的被动管理方式。进门考试是起点,再参训——积累时学——达到相应的职称职位或有足够的学时,就可以参加相应级别的考试,合格后给予应享受的待遇等模式,也许效果会好一点。这是笔者一点想法,不够客观,请大家给予指正。

  (湖北云梦县计量检定测试所)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