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安心带回家
——第28届老北京年货大集现场见闻
□ 本报记者 何 可
“这儿的大集,有年味儿。”北京农展馆的广场上,几位阿姨手提着腊肉、包里卷着春联,满载而归。“上星期我刚来过,今天喊上街坊邻居再逛一遭。”
2月1日,已经开市半个月的第28届老北京年货大集,依旧人潮涌动,热闹非凡。
掀开门帘,走进场馆,水产的鲜香、炒货的酥香、调料的辛香扑面而来,吆喝声、还价声、收款到账声此起彼伏。在逛大集、买年货、寻年味中,一股浓浓的“人间烟火气息”被点燃。
“老板家有矿,不尝白不尝……”在一家销售新疆手剥椒盐核桃、和田雪枣的摊位前,6位身穿唐装、头戴花帽的伙计,正卖力地吆喝,招呼消费者随意品尝。
与其异曲同工,大集上几乎所有可即食的商品,都主打一个“先尝后买”。在山西老陈醋摊位前,李师傅和伙伴们拿起醋提子,不停地往一次性杯子里舀醋,招呼过往的顾客品尝,标价160元/千克的紫桑葚醋,一次就装上小半杯,丝毫不计成本。来自山西的孙岩石老先生说:“这个醋一闻味儿就正宗,喝一口,舒服。”
李师傅说,先尝后买不只是招揽顾客的手段,更是对自己产品品质的自信。“现场所有的醋,都是真材实料酿造,吃着放心。”
七宝斋的特色牛羊肉摊位,正对着大集展厅的门口,被消费者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现场销售人员说,开集以来,生意一直不错。被问起吸引消费者有什么“窍门儿”,他指着摊位背景板上的企业介绍对记者说:“看到没,我们以‘严选食材、品质至上’为原则,以‘做良心企业、卖放心食品’为理念。质量好,客自来。”
记者注意到,大集的每个摊位都在显著位置张贴着营业执照和投诉热线电话号码,一些经营食品的摊位,还张贴着食品经营许可证,以及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
“如果因产品质量问题或价格欺诈被消费者投诉,经查实后,商户将失去下一年度的参加资格。”大集组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张贴投诉热线和相关执照信息,是组委会的统一要求。开集半个月来,投诉热线收到的投诉很少,各摊位经营非常规范,受到消费者的一致好评。
15元一碗的茶汤、76元一千克的查干湖冬捕鱼、100元3只的南京盐水鸭、56元一千克的天津黑芝麻片……大集上新味道、老味道,新记忆、老记忆交相辉映,拌浓年味。据大集组委会工作人员介绍,老北京年货大集已经举办了28届,1993年首届大集展区只有2000平方米,现在在农展馆11号馆开展,展区增至8000平方米,摊位有400多个,吸引上千家企业、上万个品类参展,不仅让消费者能够“一站式”购齐年货,把年味儿带回家,还让消费者放心购物,把安心带回家。
《中国质量报》【新春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