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项标准纳入“湾区标准”清单
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发展提速
本报讯 (记者 王 越)4月6日,广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典型案例(第一批)新闻发布会。记者获悉,目前已有110项标准纳入“湾区标准”清单,涵盖食品、粤菜、中医药、交通、养老、物流等25个领域。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没有先例可循,规则机制的联通对接是重点,也是难点。近年来,广东省按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部署,以实施“湾区通”工程为抓手,积极推进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取得明显成效。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跨境更加高效,衔接港澳、接轨国际的一流营商环境更加优化,港澳居民来粤就业创业生活更加便利,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明显提高。
广东省市场监管局一级巡视员、新闻发言人张文献在发布会上介绍,“湾区标准”是指经粤港澳大湾区相关方共商确认的,在粤港澳大湾区共同实施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等各类标准的集合,此次是“湾区标准”首次在发布会上亮相并以清单形式公布。他表示,“湾区标准”是非强制性标准,有两种生成方式:一是制定形成,在大湾区没有统一或互认标准的,由粤港澳3地共同制定,经确认后纳入“湾区标准”清单。二是采信形成,对已有且适宜在大湾区实施的标准,经确认后纳入“湾区标准”清单。
打造全领域的“湾区标准”,是推进“湾区通”工程的重要载体,是推动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据张文献介绍,“湾区标准”内容广泛,目前已有110项标准纳入“湾区标准”清单,涵盖食品、粤菜、中医药、交通、养老、物流等25个领域。同时,广东省市场监管局联合港澳特区政府有关部门,组织3地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科研院所,以民生领域为重点,以粤港澳3地高共性、易融合领域为切入点,积极研制互融共通的“湾区标准”。
“湾区标准”体现了3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紧贴湾区发展所需。每一项标准都源于湾区共同发展需求,由粤港澳3地技术实力较强、影响力较大的社会团体、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同研制,科学性、适用性较强。二是汇聚粤港澳各方智慧。清单中有58项标准是由港澳相关机构作为牵头单位或共同牵头单位,这些单位包括香港食环署食物安全中心、香港机电工程署、香港消委会、香港理工大学、澳门市政署、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发展及质量研究所、澳门饮食业工会等,他们为首批“湾区标准”的顺利出台贡献了重要力量。三是体现一流技术水平。“湾区标准”是高质量标准的典范,纳入“湾区标准”清单过程严谨规范,“湾区标准”形成过程中,邀请了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国家标准技术审评中心等4家国家级标准化研究机构,联同粤港澳3地权威专家,经过严格的技术审查形成,并由粤港澳3地主管部门共同审核确认。
据悉,目前“湾区标准”已对大湾区融合发展产生积极作用。一是大力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3地共建共用共享“湾区标准”,用标准这个世界通用语言,推进规则对接、机制衔接,以标准的“软联通”推动实现大湾区的互联互通。二是有效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将大湾区重要科技创新成果融入“湾区标准”,推动科技、标准、产业协同发展,推进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三是积极赋能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生活圈。在食品安全、交通出行、文化旅游、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以对标国际一流水平的“湾区标准”,提升大湾区产品、服务、工程、环境质量,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生活圈,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提供有力支撑。
据悉,下一步,广东省将会同港澳特区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市场驱动、政府引导、国际接轨、互利共赢”原则,聚焦全领域、产业化、国际化,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持续发力,进一步拓宽“湾区标准”清单,进一步推进“湾区标准”产业化国际化,以高水平“湾区标准”服务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