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市场监管>>地方动态>>

成都市市场监管局:“市监蓝”变身“大白”“小蓝”,他们的守护不缺席

2022-09-05 15:48:14 中国质量新闻网

中国质量新闻网讯(张东 张文婷)“大爷,您不要急,我马上找物业联系您的家人。”9月2日晚,在绵绵细雨中,成都市市场监管局信用信息处的党员干部柴海波尽力安慰着来做核酸却一时忘记手机密码的老人,这已经是近段时间来他第三次参与志愿服务,“就地转为志愿者”的号召一出,他就迅速完成了身份的转变。

image.png

9月1日,成都启动第一轮全员核酸检测采样。第一时间响应成都市委“下沉一线,就地转化为疫情防控志愿者”的号召,成都市市场监管局机关党员干部闻令而动、听令而行,通过党员微信群、“蓉城先锋 党员e家”信息平台、党群服务中心等报到机制就地转化为居住地社区党员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信息采集、物资配送、宣传引导等工作。

三天来,全局机关党员干部共计225人(次)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特别是部分居住在封控小区居住的党员,自封控以来坚持参加居住地社区疫情防控工作,充分诠释了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

一名党员一面旗帜,平时是市场主体的“监管员”和“服务员”、人民群众食品药品安全的“守护者”;特殊时刻,他们身份虽变,初心未改,始终用担当作为践行党员的初心使命,扎根一线,牢牢守护着群众的健康安全。

“疫”线志愿队伍里的“常客”

9月2日,下着小雨的成都,地面有些积水。成都金牛区锦西民园核酸检测队伍处,穿着红色马甲的志愿者们,一边提醒排队的居民们注意地滑,一边用苕帚扫去台阶上的积水。

image.png

50岁的柴海波正是志愿者中的一员。他是成都市市场监管局信用信息处的党员干部,9月1日,接到“就地转为志愿者”的通知后,他成为了小区核酸检测的志愿者。

维持排队秩序、协助信息录入、回答居民的问题……穿上红色马甲的柴海波几乎没有时间坐下来。据了解,锦西民园有712户,每天有1300人左右做核酸,“1号晚上快到11点才结束,2号晚上一直到12点。”柴海波的声音有些疲惫,但一有居民找他询问,他又打起了精神。

image.png

因为曾在街道办挂职锻炼过,柴海波对于与群众沟通交流有一点心得。组织做核酸,他会特别留意那些需要帮助的老人、小孩、孕妇等,主动帮助协调优先做核酸;核酸点门口有个十来级台阶,他也细心观察着,看见老人会及时搭把手。

9月1日,一位八旬的独居老大爷来做核酸,因为需要登记电话号码,老人有些着急:虽然手里就拿着手机,但他无法解锁,也记不住自己的电话和子女的电话。柴海波想要尝试用老人的手机给自己打个电话,可因为没有密码无法解锁。

柴海波一边一边安抚老人坐下,一边通过物业查询其登记的电话。得到一个手机号后,柴海波还细心地拨打了一次,看到老人的电话响起,他才放了心。避免老人再次出现这样的情况,他在纸条上写上了老人的名字、电话并贴在了老人手机上,“老大爷,下次你出示这个纸条我们就知道了。”

image.png

柴海波不是第一次当志愿者,今年7月,他就两次参与到疫情志愿服务过程中。7月29日到8月5日,他作为成都市市场监管局的党员先锋队,支援成华区的疫情防控工作,并深入到府青街道的中高风险区域协助核酸检测。

7月底8月初的成都,正值高温,柴海波和其他志愿者以及医务人员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上门做核酸。防护服一穿上就是两小时,脱下时,浑身已经浸湿。

在柴海波看来,这些都是他工作生涯中的重要经历,“能为疫情防控出一份力,我觉得自己还是很有价值的”。

凌晨2点的身影 “群众回家我再走”

因“志”而行,随“愿”而动,作为“资深”核酸信息采集员,成都市市场监管局食品协调处副处长阳彦也是第一时间就请缨抗“疫”。“8月31日,社区党员群里就在征集党员突击队,我当时就报了名。”说起这段经历,她就深感自豪。

image.png

阳彦所在的高新区中和街道新会社区,设有5个核酸检测点位,“几个小区在一个点位进行核酸,工作量会比较大一些”。9月2日5点,融创香璟台西苑核酸点位,居民已排起了长队,阳彦匆匆吃了几口小面包、喝了两口水后,就穿上防护服,开始了信息采集工作。

这一坐,就是6个多小时。“阿姨,你们辛苦了。”正在录入信息时,一位小朋友递上来一瓶矿泉水。“谢谢你,阿姨现在喝不了水。”阳彦耐心地回答。一旁,孩子的母亲也对她表示了感谢,并将矿泉水放在桌子上,“等你有空了喝。”

image.png

“确实很感动,由于防护服不方便穿脱,我就尽量不喝水。”阳彦说社区有准备饭和水,但是看到做核酸的队伍很长,大家排得都很累,就不想耽误时间,很多志愿者都是这样,“看到每个人都在努力,每个人都在为这个城市作出贡献,就觉得蛮有意义的!”

image.png

3日凌晨零点30分,阳彦下班,新一批信息录入员接替她的工作,然而,看到现场排队的长龙,她脱下防护服后,并没有直接离开,而是换上红马甲,主动开始维持秩序,“群众等了这么久,我也要完成全部的工作,看到群众都回家了我再走”。一直到凌晨2点,当日的核酸检测工作全部完成,她才离开岗位。

封控区内的“早出晚归”

早上4点起床,5点到岗,晚上12点过回到家。即使封控在家,崔玮也是“早出晚归”。

image.png

崔玮是成都市市场监管局食品生产处一级主任科员,她所在的小区成都高新区南城都汇在8月28日被划为了中风险区。27日晚,刚完成食品安全宣传周的工作,从邛崃回到家的崔玮得知被封控的消息后,她就很快“转换角色”。

image.png

当天,崔玮就联系上小区、社区,作为“双报到”的党员,加入了志愿者群。在志愿者队伍中,她担任核酸信息录入组小组长,负责管理、联络、召集等工作。“特别是老人、孕妇,我们都要特别关注。”崔玮所在的小区有40多栋近万名居民,信息采集工作工作量可想而知。

核酸信息录入、现场维持秩序……小个子的崔玮,“套”在厚厚的防护服里,在核酸检测点忙上忙下。尽管最近成都降温了,但长达数小时“全副武装”,每次摘下手套以及N95口罩,她的手都泡得发白,脸上也留下了红红的印迹。

image.png

是党员、是志愿者,也是市场监管人。为了让封控区的群众安心,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崔玮也不时传递着政府关于保供稳价的消息。“我会给他们看我的同事们在食品生产企业、在超市市场检查的照片,给他们分享在保供稳价方面,政府部门做的工作,让他们安心。”在崔玮看来,正是同事们的坚守,给了她做好志愿服务的底气。

9月3日,崔玮所在小区封控的第7天,她和所有志愿者一起,期待着顺利解封。“希望下一次,不是因为疫情,而是其他的欢乐的志愿活动,我们再聚到一起,为大家服务。”

(责任编辑:加贺)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市场监管局开展遏 ...

  • 甘肃省华亭市市场监管局组织执法力量 ...

  • 江西省南丰县市场监管局组织开展防晒 ...

  • 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聚 ...

  • 首届大国工匠论坛在湖南省长沙市举行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