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讯 (记者 王梅)8月11日23点半,陕西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简称陕西省质检院)的实验室依然灯火通明。
(夜深了,工作人员仍然在检测)
张利娟是负责样品前处理环节中统筹分工的检验员。此刻,让她欣慰的是,今天接收的100个羊肉样品、267个猪肉样品,前处理全部完成,等待前一批正在液质联用仪上的样品进行兴奋剂检测后,也可以上机检测了。时间一刻也没有耽误。
9月15日将在陕西西安举办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根据规定,今年要对五类提供给运动员的食材进行53项兴奋剂检测。
经过十个月努力,今年年初陕西省质检院通过了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扩项现场评审,实现十四运会食源性兴奋剂检测项目全覆盖。
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期间,该院承担了猪肉、牛肉、羊肉共5000个批次样品的食源性兴奋剂(48项)及兽药残留(9项)检测任务。
“由于检测样品数量多,每个环节都必须配合好,才能完成每一天的工作量,确保合格食材及时统一配送。”陕西省质检院农副食品所(简称农副食品所)所长陈鸿剑告诉记者。
从7月8日第一批样品送到该院,截至8月12日9时,该院已完成检验并出具报告共计3823批次。
一个多月时间,农副食品所的六十多名检测和工作人员,每天清晨七点多就赶到院里,常常忙到深夜,甚至次日凌晨;没有节假日、没有周末,这已成为工作常态。
那么,这些检验人员每天的工作是什么?记者记录了他们整整一天的状态。
(经常深夜收货)
在榆林神木养殖基地屠宰后的100批次羊肉样品,被连夜送到院里时,已是8月10日午夜。
(正在对样品赋新码)
一直等候的业务室工作人员立即开始业务受理、任务下达工作。
拍照、赋新码、录入样品信息,通过电脑系统下达检验任务。13点半,267批次的猪肉样品送达院内,同样的工作程序进行着。
“赋码很关键,新赋的码要与送来样品的编号、耳标号一一对应。这样,检测报告就可以对应到基地的每一头猪牛羊,确保准确无误。”业务室主任边文文告诉记者。
赋了新码的样品立即进入制样室进行均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切肉、绞肉过程。
(认真拍照留存)
在八楼制样室,一人在拍照留存;四人分工切肉、绞肉、分装;还有两位工作人员清洗绞肉机、砧板、刀具。
(正在进行均质程序)
在这里,记者见到了农副食品所副所长樊成,他正忙着绞肉。“我就像排球场上的自由人,哪里需要,就补充到哪里。今天要对367个样品进行制样前处理,工作量大,估计要忙到深夜了。”
15点左右,制样均质工作完成,称量开始。
(专心地称量)
因为这次兴奋剂检测涉及三个不同的检测方法标准,需要按照这三个方法对每一个样品进行三次称量,每次称量两个平行样品。六位称样人员,两两一组,一位称量,一位登记核对编码。
记者看到,三种不同检测方法使用的称量离心管,采用了三种不同颜色标记编码,严格区分。
负责称量工作的郑玉红告诉记者:“这个环节要确保称量的准确性和样品的平行性。所以,思想必须高度集中,编码一定要准确一致。”
接近19点半,367个样品称量工作全部完成。
紧接着,开始样品前处理,提取、净化、浓缩,经过一个个步骤,高质量制备上机检测的样液。
样品前处理是检测过程中最关键、最耗时,也是技术含量较高的步骤。
(聚精会神地进行前处理工序)
在前处理室,20多位检验员根据检测方法分成了三个小组,每一位都在全神贯注地忙碌着。
每一个样品都要经过反复提取转移、多次离心、过柱、氮吹、过滤等几十个步骤才能上机检测,每一个步骤都不允许有丝毫的差错,整个过程耗时4个多小时。
这时,时钟指向了23点半。
“明早7点半,就要赶到实验室,还要做许多准备工作,包括准备离心管架、试剂等等,因为第二天的样品又要送到了。”张利娟说,准备工作做好了,就能衔接好,就能节约时间。
与此同时,在九楼,负责操作液质联用仪的四人团队正对前处理制备好的样品进行检测、处理数据。
9台液质联用仪已经日夜不间断满负荷工作了35天。
(专注地处理数据)
“今天上午9点多出了150份报告,刚才把120个新的样品瓶装入机子中,12个小时可以检出数据,刚好明天一大早另一批样品试剂瓶可以上机了。”液质联用仪操作人员何冲告诉记者。
何冲一边上机检测,一边要对数据进行分析。“我的工作就跟医生一样,要对每一份报告对照图谱等等,作出精准分析,准确判断,并出具检验数据。”
接近午夜,这些检验员们才陆续离开实验室,踏上回家的路。
疲惫的脸上也难掩他们兴奋的心情,“这次兴奋剂检测,要求很高,任务很重,但是陕西省质检院能为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做些工作,非常有意义,也非常自豪。现在的一切苦和累,都化作祝福十四运会和残特奥在陕西成功举办的动力了,我们会全力以赴,尽职尽责。”(供稿:陕西省市场监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