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市场监管>>理论研究>>

质量治理的影响因素及发展对策研究

2019-08-23 14:10:04 中国市场监管报

编者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

质量问题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方向问题,更是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重点问题。质量治理作为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性措施,体现了我国质量理念的重大突破,是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以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构建有效的质量治理体系,需要对相关影响因素和具体发展思路进行分析和梳理,需要以政府为核心,充分发挥社会各方的资源优势和积极性,确保质量治理能够适应时代的要求。

本文全面分析了质量治理的外部影响因素,以及质量治理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期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技术支撑提供有益的借鉴。

质量治理的内涵和特征

质量治理内涵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治理(governance)概念源自古拉丁文“引航”(steering)一词,包含控制、引导的含义,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行使领导权和组织权。质量治理是以政府为主导,吸纳企业、团体、消费者等质量主体积极参与,以提高产业竞争力、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质量问题进行有效管理、控制和持续改进的过程。质量管理发展进入质量治理阶段,其实质是政府、企业协同社会各方共同开展产品质量提升与保证活动。

质量治理和质量管理的区别

实施的主体不同。质量治理以政府为核心,质量管理以企业为主体。质量治理(Quality Governance)中,通常用governance表达治理的意思,以区别于表达统治之意的government。但是二者具有相同的渊源,即都有“支配、控制、引导”之意。这充分说明,质量治理和政府有着密切的关联,需要政府发挥重要的作用。质量管理主要以企业为主体,根据ISO 9000:2015的定义,质量管理可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通过质量策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实现这些质量目标的过程,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都是企业内部形成质量共识并积极落实的过程。通过质量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凸显企业竞争优势。

设定的目标不同。质量治理以促进发展为目标,质量管理以满足顾客需求为焦点。质量治理不能简单地就治理谈治理,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发展。在推进质量治理中应考虑两方面问题:一是质量治理如何促进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二是质量治理如何有效支撑国家治理体系。质量管理以满足顾客需求为焦点,在ISO 9000:2015的7项原则中,第一项就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指出“质量管理的首要关注点是满足顾客要求并且努力超越顾客期望”,让顾客满意的目的是更有效地获得竞争优势。

实现的路径不同。质量治理依靠制度设计,质量管理依靠技术手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质量治理是国家层面开展的行动,良好的制度设计和体制机制建设,是质量治理得以有效落实的基本手段。质量管理依靠技术手段,在国外抓质量靠模式、工具,类似朱兰的PDCA、日本的“七种工具”、六西格码的统计技术、ISO9000等。这些质量模式、质量工具就如同中国的“十八般武艺”,对自己用得上的、合适的,在改造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大力运用,将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引入到质量管理中,通过改进技术达到把控质量和提升质量的目的。

质量治理影响因素分析

质量治理效应的充分发挥,除了受自身战略目标、战略路径影响外,还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对于质量治理的影响因素进行有效分析,是开展质量治理制度设计和体制机制建设的前提和保障。总体来说,质量治理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

制度环境

质量治理的制度环境,是指和质量相关的国家政治方向以及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总和。制度环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政治要求和政策法令。

政治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质量治理必须围绕党的政治要求展开。2017年9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正式出台,提出要加强党对质量工作的领导,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质量工作格局。

政策法规。有了明确的政治方向,还需要配套的政策法规。市场经济不仅需要通过价格机制优化和调配资源,还需要政策法规的宏观管理,以确保市场交易的公平和效率。质量监督机制和体系(包括机构组成、立法、执法等)的不断完善,能够有效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尤其是供方的质量管理活动,并对交易过程中的质量争议进行评定、调解和处置。质量监督机制的有效运行,有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质量安全事件发生的概率,追究生产者因产品缺陷和质量不合格必须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

市场环境

考量质量治理的市场环境,应重点分析和研究生产者的价值取向和信用意识。从这两个角度分析,质量治理的市场环境主要包括社会责任和社会信用。

社会责任。2004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启动了ISO 26000《社会责任指南》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根据ISO 26000的定义,社会责任是组织通过透明和合乎道德的行为,为其决策和活动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而承担的责任。社会责任的七项原则包括组织管理、人权、劳工实践、环境、公平、消费者权益、社区参与和发展等。社会责任更多体现了组织对于公众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我国《公司法》第五条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家在追求商业成功、创造财富的同时,还应通过履行和承担社会责任,更好地发挥引领和表率作用。

社会信用。社会信用更多体现了组织对于消费者的诚信意识,体现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契约精神和诚实、守信、透明的质量责任意识。获得信任与合作,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社会信用的产生在某种程度上是市场竞争的产物,当产品的技术方法趋于成熟时,产品的差异性很低,消费者难以从技术标准的角度判断产品质量水平的高低,因此容易产生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使得信用在市场交易中的作用更加突出。社会信用主要体现在恪守信念和兑现承诺,不仅包括主体的履约意愿,还包括其自身的履约能力。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制度约束、市场选择和信息传导从不同方面对企业的产品质量信用形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技术环境

质量治理的技术环境,是指在企业的外部环境中,影响质量系统功能有效发挥的技术要素的总和。从内容上看,技术环境包括科技水平和劳动力水平两个方面。

科技水平。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材料、新技术被应用于生产过程中,在降低产品生产成本、丰富产品功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新材料的应用不仅对质量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对与新材料应用相关联的检测技术提出了新要求。新技术从提高效率和促进产业升级两个维度发挥作用,对企业的质量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应对质量管理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新技术应用带来的挑战。

劳动力水平。劳动力的整体水平,从两个方面影响着产品和服务质量。一是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即完成工作的技术能力;二是劳动者的质量意识,即对质量的整体认识。从劳动者技能水平看,截至2017年底,我国技能劳动者达1.65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4791万人,职业技能培训已经成为我国促进劳动力技能提升的主要手段。与此同时,我国职业技能培训还存在覆盖面不够的问题,职业技能培训服务能力、培训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从质量意识看,劳动者的质量意识是影响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要将质量意识和质量理念融入其行动和“血液”中,使坚持质量为先成为其工作的本能和根本,就需要在企业内部通过制度设计和引导,形成优秀的质量文化氛围,使得员工在这一氛围中自觉增强质量意识。质量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断测评其成效并持续改进,是保证质量文化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关键所在。

质量治理的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战略定位的考虑因素

质量治理应服务和支撑高质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导致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不高的直接根源,也是制约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主要因素。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和要求,质量治理的有效开展,需要围绕这一特征和要求展开。

质量治理应促进质量强国建设。《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四次提到“质量强国”。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十三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时,提出“建设质量强国”。在建设质量强国的背景下,传统的质量观正在发展演变成新的质量观,更注重追求质量的社会公共价值。质量治理作为优化质量环境、提升质量水平的重要方式,要进一步发挥在促进质量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质量治理应与市场监管紧密结合。市场监管突出大市场、大监管、大质量,以全链条闭环思维实施监管,目标在于管出公平、管出效率、管出活力。质量治理应与市场监管紧密结合,通过有效开展质量治理,提高市场监管效率、降低市场监管成本;通过全面落实市场监管,促进质量治理成效达到最优。

综上所述,质量治理的定位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描述:在国家层面,质量治理要服务和支撑高质量发展;在发展层面,质量治理要促进质量强国建设;从监管层面,质量治理要和市场监管紧密结合。

发展目标的确定

质量治理发展目标的确定,需要紧密围绕质量治理的定位。质量治理的三个定位,决定着质量治理的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的确定,应围绕依法治国展开。从国家层面看,质量治理要服务和支撑高质量发展,必须在法治框架下展开。以法治规范提高质量治理的成效,是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手段。

发展目标的确定,应围绕组织体系建设展开。从发展层面看,质量治理促进质量强国建设不应停留在口头上,而应在组织体系的保障下有序开展,充分发挥社会和第三方机构的专业优势和能力,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组织架构。良好的组织体系保障,是开展质量治理的基础保证,政策法规的具体要求,应以组织体系为载体进行有效的贯彻和落实。

发展目标的确定,应围绕标准体系建设展开。从监管层面看,质量治理和市场监管紧密结合,不仅要依靠市场监管法律规章的支撑,还要依靠严谨的标准体系,对于产品和服务应达到的质量水平进行明确界定,以标准体系作为法律法规的有力支持。在标准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标准体系的完整性,覆盖产品的关键特征和要素。同时,标准的制定、修订要充分考虑我国的现实情况,充分考虑国际标准的发展趋势,体现标准的适用性、国际性。

综上所述,质量治理的目标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描述,即建立完善的法治体系、完整的组织体系、严谨的标准体系。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建设,在健全法律体系、完善规章制度、优化营商环境、完善信用体系、优化标准体系、加强消费教育六个方面取得成效。

质量治理发展对策建议

完善质量治理的法治体系

改革开放越深入越要强调法治,要完善法治建设规划,提高立法工作质量和效率。对于质量治理而言,就是要围绕质量本身的特点和要求,借鉴国外的经验,加强法治体系的顶层设计,在做好质量监管的基础上,将质量促进和质量提升作为完善质量治理法治体系的根本目标。其中,质量监管侧重于过程管理,质量促进侧重于目标激励,质量提升侧重于整体质量水平的提高。

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各类企业都要把守法诚信作为安身立命之本。对于诚信缺失问题,既要加快建立全社会征信系统,提高信用信息共享、公开程度,又要完善诚信奖励机制和失信惩罚机制,使守信者得到激励、失信者处处受限。同时,要加强诚信文化建设,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守信重诺的氛围,让诚信成为每个组织、每个公民自觉自愿的行为准则。

完善质量治理标准体系

标准助推创新发展,标准引领时代进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标准化在便利经贸往来、支撑产业发展、促进科技进步、规范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从质量治理的内涵看,应围绕质量管理、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品牌建设、社会责任、社会信用等,加强标准体系的整体设计,确定标准研究的关键和重点,明确主攻方向,为提高质量治理的效率提供标准依据。

引导企业持续改进质量管理

质量治理离不开质量管理,质量管理是完善质量治理的基础条件和要求。质量管理作为保障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既有普遍的规律可循,又有其自身的特性和特质。企业应结合自身产品的特点,结合新材料、新工艺的发展趋势,在吸收各类质量工具精髓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创新本企业的质量管理方法和手段,倡导建立各具特色的质量文化,保证其与技术发展和时代进步相适应。□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副研究员 ISO/TC176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副主席 王立志

(责任编辑:六六)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