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市场监管>>地方动态>>

陕西省西安市经开区聚集品牌优势 打造经济增长极系列报道之五

2017-08-07 16:39:45 中国质量新闻网

创造开关精品 装备全球电力

陕西省西安市经开区聚集品牌优势 打造经济增长极系列报道之五

姜丹

  从企业内部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到信息化智能产品的研发,再到信息化客服系统的建立,西安西电高压开关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西开电气)展开了一场“全产业链信息化”建设,不仅提升了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而且通过信息化与制造业全方位的融合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西开电气是我国“一五” 期间国家156项重点工程之一,成立于1955年,隶属于中国西电集团公司。经过近六十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输变电行业研发、制造高压、超高压、特高压及智能开关电器设备的重要基地。产品广泛应用于三峡、秦山核电、西电东送、西北750kV电网等国内重点工程,并远销新加坡、香港、马来西亚、泰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西开电气承担的国内首例高寒地区特高压项目——锡盟1000kVGIS工程一次通过现场耐压局放试验。

  “全产业链信息化”建设, 实现“双转型”

可视化工艺提升装配效率

  西开电气是制造业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佼佼者。作为中国高压开关的典型企业,西开电气早于其它国内制造业企业开展了信息化建设,并且率先尝到了信息化建设的甜美果实。西开电气遵循“强化领导、业务驱动、稳步推动、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公司现有基础和发展阶段,一方面,对公司的设计、制造、组装、销售、财务和管理等企业“内部价值链”进行了信息化建设,实现了企业全面升级;另一方面,根据市场需求,利用信息化技术和信息化手段,研发出了一系列智能产品,满足了国家智能电网建设要求;在此基础上,西开电气还建设了先进的客服系统,升级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并开始探索电站代管模式,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型。

  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工艺部门成为众多环节中的关键,他们承上启下,上承研发设计部门,对设计进行审批、验证和标准化,下连生产部门,指导生产和装配等环节,同时,西开电气工艺管理部通过构建TCM系统和可视化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工艺管理部的信息化升级。

  西开电气工艺管理部搭建了数字化制造的基础——TCM平台,利用TCM 对工艺信息的管理能力,有效统筹整个模型的数据关系,包括产品、工艺、工厂布局和制造资源。TCM实现了工艺和设计的同步开发,在零部件设计完成后,能够快速形成相应的工艺;实现了产品-工艺-工厂-资源相互关联的工艺数据模型;TCM系统使工艺摆脱了重复的流程设计,转向关注工艺自身知识库的建立、完善及基础研究的开展。

  其中,可视化是工艺部门信息化的重要部分,它使生产、装配等部门的工作更加形象,提升了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和质量,降低差错和对工人的技术要求。

  “全产业链信息化”建设使得西开电气实现了两个转型升级:从传统的制造业企业向信息化制造企业转型;从制造产品的生产型企业向服务型制造企业转型。

  精益管理,加速实现智能制造

西开电气研制成功移动式变电站成套装置,为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

  西开电气虽然在很早以前就引入的精益管理的思想,但那一轮精益管理思想更多是完成了一个现场的整理和改善,现场变得规矩、清洁和完善,但是精益思想的深邃,它对整个工业和制造的促进作用在当时并未挖掘出来。

  借助精益让生产过程显现化,让管理过程透明化,把问题暴露出来。在2014年年底,西开电气又进行了精益的再次输入,这一次精益从5S过渡到了工位节拍制的连续流生产,通过连续流发现作业结点和下一步要改善的切入点。

  出于对数据层面的需求,梳理生产线的连续流后也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生产数据流对节拍、上下工序的匹配问题。此外,自动化生产线推进的同时必须考虑零部件的品质的提升。而一旦数字化智能化断掉,补一个零件会比手工作业难得多,因为所有库房都做配盘,要重新补一个零部件这个物料需求从哪儿来?整个生产线要求所有的检验检测必须在线,必须是合格产品才能往下个工序流动,所以制造与检验的并行也是西开必须正视的问题。

  除此之外,在生产线上推动一个制造的升级,也要考虑到工人的制造技能,数字化工序、仿真、精益品质等都要提前进行预判,一句话说就是对整个生产线各个点都有全盘考虑,这样自动化的提升就变得有的放矢。

  在做精益智能化提升过程中提升全价值链。西开电气用连续流、显现生产、找到问题、匹配好、单点升级、程序管理,层层推进做智能制造,同时用这个线的运行做全价值链管理的提升,使得西开整个工厂从一个线到车间到工厂完成智能化。

生产车间

(责任编辑:车车)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