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
——“陕西省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答辩会侧记
李倩
“质量是内涵,品牌是外延,质量与品牌共同提升才能真正发挥优势产品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陕西省质监局质量管理处调研员荆波道出了“陕西省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答辩会的核心意义。
6月23日,“陕西省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答辩会在西安举行,来自全省同类园区的佼佼者现场接受专家的评审与提问,在问题中看清优势、认清劣势,为进一步完善发展规划,切实加强和提升质量管理体系,深入细致地开展“知名品牌示范区”建设注入活力与能量。
“地理环境是我们天然的优势,黄连、玄参、林麝是镇坪县‘巴山药乡’的特色。”安康市镇坪县副县长李俊在陈述中说。
镇坪县位于陕西省最南段,森林覆盖率达88.68%,境内分布中药材1026种,载入药典的有420种,野生药材308种,家种药材118种,是发展药材产业的优势区域。
“光有地理优势还不够,我们在2004年成立了‘镇坪县中药材研究所’,还与中国药科大学深入合作,并于2017年5月成立了‘中国药科大学秦巴中药材研究中心暨张剑博士工作站’,以技术为支撑,加大对中药材加工企业的培育,全力促进镇坪县中药材产业更好更快发展。”镇坪县市场监管局局长郑自勇说。
镇坪县创建“中药材知名品牌示范区”是对其中药材历史、文化和产业特色的一次深入挖掘,更是对其品牌建设的有效促进。
说到品牌影响力,西安市周至县创建“猕猴桃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就是基于区域品牌建设的一次自查与深思。
周至猕猴桃有着深厚的产业基础,截止2016年末,周至县的猕猴桃种植面积有41万亩,占全国种植面积的20%,其中10万亩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1万亩获得欧盟良好农业操作规范认证。
“按照周至猕猴桃的产业基础与区域品牌价值,本应该有着很好的发展势头,为何最近几年反而出现了被赶超的局面?”
面对专家的直言不讳,周至县县长陈旭辉说:“我们承认在发展中走了弯路,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将夯实质量基础,坚持标准化生产,同时坚持以龙头企业、名牌企业为骨干,使果品品质长期保持市场领先。同时,将以此次创建工作为契机,改进我县在果品加工与区域品牌效应方面的不足。”
同样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三原小磨香油产业园”面临的问题就更加严峻了。
咸阳市三原县小磨香油久负盛名,其香味浓郁,营养价值高,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近来年,三原县高度重视这一产业的发展,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依托“一村一品”,大力发展香油产业。目前,全县香油规模生产企业46家,产品覆盖全国30个省。
“目前,三原小磨香油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芝麻种植面积与香油的生产规模不匹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三原县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同时着手建设芝麻千亩观光园,并充分融合现代加工技术,以产业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三原县小磨香油产业园管委会负责人王珽说。
“在小磨香油产业,三原县拥有一大批的省市级的知名品牌,但是每一个品牌的知名度都不是很高,不知道在创建的过程中你们将如何解决?”陕西省评审中心副主任陈忠东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首先我们要制定小磨香油的企业标准与行业标准,同时发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优势,整合特色品牌,集中凸显品牌效应。”三原县市场监管局副局长李世锋回答。
对于魔芋,大家都不会太陌生,殊不知安康市岚皋县是全国魔芋的最佳是适生区域,截止2016年底岚皋县已发展魔芋总面积9.2万亩,并制定完成了《魔芋标准综合体》7项省级地方标准。
“在12年的发展中,岚皋县相继完成了省级、国家级魔芋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目前全县标准化种植面积达到7.1万亩。”岚皋县副县长郭子平说。
近年来,岚皋魔芋园区大力推进质量体系建设,引进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同时着力打造岚皋魔芋知名品牌,实现魔芋产业富民强县的目标。
来自咸阳市的新兴纺织工业园是省、市政府加快推动咸阳纺织产业结构调整和改造升级的重大产业项目,也是提升纺织企业竞争力和经营效益,提高职工收入的民生工程。
“目前,新兴纺织工业园具有加工生产能力强、基础设施配备健全、人力资源储备丰富、政务服务高效便捷以及检测机构先进专业等优势,重点发展产业用纺织品、功能性服装及家纺、染整等产业,建立优势产品类别,在面料设计、工艺技术、品牌营销等诸多环节配套发展。”新兴纺织工业园管委会副主任李兴国介绍说。
因为坚实的质量基础,新兴纺织工业园培育出了一大批“陕西省名牌产品”,“雅迪丝”牌涤粘中长系列布、“劲松”牌精梳棉本色布、“杜克普”等系列产品远销欧盟、北美、非洲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对于存在的问题,新兴纺织园也不回避。“在创建的过程中,我们将充分发挥园区的区域优势和产业优势,积极参与区域生产力的分工布局,不断完善产业链,明晰园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产业集群发展之路。”
据悉,陕西省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工作已经进入第五年,此次参加答辩会的周至县人民政府、岚皋县人民政府、镇坪县人民政府、三原县人民政府以及咸阳新兴纺织工业园管委会都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考评。
各园区(示范区)将以此为契机,明确创建目标、落实创建任务、夯实创建责任、确保创建责任投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体、全民参与、社会监督”示范区创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