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官网获悉,近年来,湖州市以县区为重心、以企业为核心、以产品为中心,抓试点、抓培育、抓引领,以点带面夯实“浙江制造”品牌建设基础。
首先,以县区为重心,抓好“浙江制造”省级试点。
工作机制全覆盖。市、县(区)政府均出台了推进“浙江制造”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四个一批、五个100%”的总体目标和“深化三大升级行动、实施七项重点计划”的主要任务,建立了由市质监、发改、经信、科技等12个部门共同参与的“浙江制造”品牌建设工作协调机构,落实工作责任,强化考核推动,“浙江制造”品牌建设工作写入市、县(区)政府工作报告,列入市政府对县(区)政府、县(区)政府对镇(乡)政府的综合考核,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合力。
试点方案全覆盖。按照省级试点培育工作方案,市、县区均出台了试点方案,从八个方面明确试点任务,确立了新型电池、现代纺织、特色机电、木地板、人造板、办公椅、金属管道、物流装备八大试点产业,筛选了一批试点企业和试点产品,坚持分类指导、梯度推进、精准对接的模式,分步推进实施,同时注重本地优势资源利用,突出试点成效和工作亮点。
扶持政策全覆盖。市、县区政府全面出台扶持政策,落实专项资金,对为主或参与制订“浙江制造”标准、通过“浙江制造”品牌认证的企业分别给予10-30万元的奖励。对“浙江制造”品牌培育企业在融资支持、品牌提升、技术进步、拓展市场、质量标准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政府采购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对通过“浙江制造”品牌认证的企业,优先推荐参评各级政府质量奖,优先纳入“三名”培育工程试点。
其次,以企业为核心,抓好“浙江制造”品牌培育。
实施梯度培育。在培育100家“质量强、标准强、品牌强”三强企业的基础上,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筛选一批重点培育扶持的企业和产品,尤其是把全国“单打冠军”“隐形冠军”企业纳入“浙江制造”品牌培育,形成省级名牌产品、“三强”企业、“浙江制造”品牌梯度培育机制,建立梯度培育库,实施动态管理。推动30家“浙江制造”品牌培育企业实现了“五个100%”:导入卓越绩效管理100%,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100%,为主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100%,拥有自主知识产权100%,拥有名牌产品、驰著名商标等省级以上品牌100%。
夯实品牌基础。注重管理创新,通过“政府买服务”招标引进10家质量管理咨询服务机构,帮助指导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每年“政府买服务”补助资金500万元以上,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效导入质量管理方法达到86%。注重品牌升级,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和政府质量奖制度,积极构建名牌产品、政府质量奖、“浙江制造”品牌培育体系,全市市级以上工业品牌企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达到55%,长兴县、安吉县获批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长兴动力蓄电池获批创建“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
加大品牌宣传。加强与主流媒体的合作,创新宣传方式,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广泛进行宣传。积极开展“浙江制造”品牌培育创建训练营活动,组织召开“浙江制造”品牌建设宣讲会、品牌试点县推广会及标准制定研讨会,鼓励“浙江制造”认证企业使用“浙江制造”标志,多渠道宣传推广,营造全社会参与“浙江制造”品牌建设的良好氛围。组织开展“浙江制造”品牌建设系列培训1270人次,省级以上媒体报道50余篇。
最后,以产品为中心,抓好“浙江制造”品牌引领。
提升产品档次。联合市经信、科技等部门组织开展“浙江制造”培育企业质量提升行动,支持企业联合大专院校、检验检测机构,攻克一批长期困扰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技术、工艺,可靠性设计等共性质量技术。加快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进程,推动企业将核心专利技术转化为先进标准。“浙江制造”培育企业新增专利160件,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行业标准41项(为主10项)。
强化技术指导。组建“浙江制造”专家库,建立“一企一导师”帮带制,针对培育企业开展对标达标活动,选派28名专家入企帮助指导36家企业建立“浙江制造”标准体系,找差距,促提升,推动企业攻克核心关键技术,提高产品质量,使其符合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浙江制造”产品定位要求,提升“浙江制造”建设水平。
抢抓标准制定。重点围绕湖州市“4+3+N”产业体系,鼓励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的企业、行业协会等开展“浙江制造”标准研制,以标准话语权占领市场制高点。同时注重与省品牌促进会的联系,把牢标准研制动态,推动湖州市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的主导产品参与“浙江制造”标准制定。目前主导制定“浙江制造”标准20项,发布1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