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驻村 一生情谊
——西安市质监局选派“第一书记”工作扫描
李庆 记者王梅
9名“第一书记”,用一年时间落实资金54.8万元,帮助6个村修缮办公共场所,加强阵地建设;为2个村安装126盏路灯,1个村建公厕1所、开展旅游宣传;帮扶3个村发展种植养殖业;为9个村的贫困户、留守儿童适时捐款捐物。
2015年7月,西安市质监局选派系统9名工作能力强、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干部,分赴蓝田县5个乡镇。一年时间,他们扎根基层,甩开膀子帮助脱贫,助推贫困村“挖穷根”“换穷貌”,贫困村不知不觉中有了新气象新变化,他们的务实工作赢得了群众称赞。
9人共担扶贫重任
蓝田县厚镇镇北峪村地处秦岭七十二峪最后一峪——清峪腹地,村上自然条件极差,四面环山,进出村道是一条3公里长的破烂砂石路,下雨道路泥宁,不下雨尘土飞扬,冬天下雪道路封闭,人员车辆通行十分困难。
来此驻村的“第一书记”张旭锋,在他的民情日记里如此描述自己的感受:“处处显出暮气沉沉,虽然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提高,但幸福感并不强烈,尤其是展望未来,笼罩在人们心头的多是不确定的阴霾。”
和张旭锋的感受类似,其他8人驻村的条件也都相差无几,对于张旭锋他们来讲,扶贫是他们驻村最为首要的任务。
一年来,9人在各自驻村多次召开“两委”班子会和党员大会,走访慰问全村贫困户,为不耽误大家白天务工,常常利用夜间走访,利用自己的住处晚上召集开会,积极摸寻贫困村的致贫原因,确定了在种植、养殖、发展农家乐、外出务工上进行重点扶持的精准扶贫工作思路。
驻村张家斜村的第一书记谢应铎,根据当地地理位置情况,推荐当地村民种植中药猪苓,并帮助他们建立了农业标准化,发展主导产业;张旭锋所在的北峪村,由于耕地面积有限,山地多,这位第一书记推荐村民养蜂,并为他们联系周至的蜂源,对接蓝田县质监局给村民,指定农户搞农业标准化。
在他们的积极奔走和牵线下,高升村、大兴村与县农业部门联合组织技能培训,引导村民加强果林管护,提高樱桃、核桃、板栗、花椒、天麻、白皮松的产量和质量;张斜村、东嘴村、耿家村推广种植猪苓、金银花、油用牡丹,发展主导产业;耿家村、南湾岭村、青峰村发展山区奶山羊、冷水鱼、土鸡养殖,并扩大养殖数量,完善相关养植手续,建立专业合作社,增强市场竞争力;北峪村根据新农村建成的新房,帮助5户农户发展特色农家乐,拓宽致富门路;木岔村围绕推介龙凤山、老庵台自然风光、古庙遗迹发展旅游经济,增加群众收入。这些特色产业都不同程度的促进了贫困村的发展、是村民脱贫致富最可靠的来源。
建好阵地更好为民服务
一手抓扶贫攻坚,一手抓党建,是西安市质监局驻蓝田各村第一书记的工作路子。按照各级党委政府要求,强班子、带队伍,第一书记们协助所驻村狠抓村党务和村务工作。
一年来,他们共筹措资金13万元帮助6个村修缮办公共场所、配置办公桌椅、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议事规则,加强阵地建设。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严肃党组织生活。强化党员的教育管理,组织党员定期学习《党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党在农村工作中的各项政策规定,开展两学一做专题教育;引导党员在党言党、在党为党,不忘初心、率先垂范,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先后有4名同志递交入党申请,2名被发展为预备党员,1名党员按期转正。北峪村党支部被蓝田县委组织部评为先进基层党支部,村支书被厚镇党委评为优秀基层党务工作者。
建好基层党组织的阵地,其根本目标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协调帮助东嘴村审批通过增减挂钩项目,争取项目资金700万元,提升移民搬迁建设进程;投资32.84万元,为2个村安装126盏路灯,解决村民夜间出行问题;协调硬化村组道路750米、村小学危房改造1所;为6所村小学捐赠科普书籍680册,体育用品300件套,书包、学习用品100套,资助学费1.6万元;发动质监系统和社会力量为9个村贫困户、低保户、孤寡老人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14.3万元。
一年驻村时间匆匆而过。“一年驻村,一生情谊”是临别时第一书记谢应铎的最深的感受。离开张家斜村的那一天,78岁的村民邢赤华骑着摩托车匆匆赶来,把一袋装满土豆的袋子塞给谢应铎。在邢赤华的眼里,这位第一书记不仅是给全村带来了希望,为他老伴申请的3000元大病救助资金更为他们家解决了大问题,”他们真的是来为我们村民一心一意办实事的,这些恩惠我们怎么忘记?“说起驻村第一书记,邢赤华内心里充满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