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何磊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地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面临重大体制调整和改革。就安徽省而言,质监改革共分四步走:首先,省以下垂直管理改为分级管理;其次,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职能整体划转到药监部门;第三,全部县市区成立市场监管局,有的是县工商、质监、药监“三局合一”为县市场监管局,有的是区工商分局直接变为区市场监管局;第四,部分地市工商、质监“两局合一”为工商质监局。
改革两年多来的实践表明,各地运行平稳,工作有序,商事改革、质量建设、食药监管取得了新成效,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但由于历史等诸多原因,质量技术监督(市场监管)工作也遗留、积累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同时,新形势新任务对市场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研究应对。
一是质检机构发展受限受阻。由于财政供给体制发生改变,省财政和省质监局原来拨付给市县级检验机构的专项资金无法落实。检验机构聘用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的专项经费也没有出处,导致检验机构短时间内难以做大做强。再次,垂直管理期间,省质检或者特检机构往往会在全省牵头组建或松散或紧密的检验机构联盟,优势互补,统一检验检测资源配置,相关省份还成立了检测集团。分级管理后,这种整体性的检验优势往往随之瓦解,集团和联盟优势不复存在。少数落后市县检验机构面临生存压力。
二是某些地方没有形成合力。市场监管体制改革2年多来,各县区市场监管局在三局融合上想了一些办法,做了一些工作。但是,由于工商、质监、食药监三个部门原有的运行体制、工作依据、工作基础不同,有不少地方只是简单地将机构和人员进行了并合,业务和人员之间交流不够,还存在着各干各的活、各吹各的调的现象,与改革预期差距较大,没有真正实现由整合到融合的转变。
三是基层市场监管机构责任陡增。市场监管体制改革以后,影响最大的是以工商所为班底组建而成的市场监督管理所。主要表现在:一是业务量倍增。新的市场监管所除承担原工商行政管理业务外,新增了食品生产、药品经营、特种设备安全等市场监管任务,工作职责成倍增加。而监管力量不增反减。基层市场监管所大多设在乡镇,远离市区,工作人员上下班本来就不方便,人手短缺问题尤其突出,导致基层工作人员长期超负荷地工作,积累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和风险。
四是专业技术人员依然严重短缺。县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绝大多数是以原工商人员为基础组建而成,质监和食药监专业人员寥寥无几,业务技能十分薄弱,执法力量严重不足,无法适应工作需要。虽然近年来各级组织了一些业务培训,但是由于人员年龄偏大、学习兴趣不浓、学习能力不足等原因,导致对专业性较强的质量监管、食品药品监管业务不懂、不会,很难独立完成监管任务。面对大量电梯等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普遍存在缺乏专业监管人员,对于占到平时业务工作近50%的食品药品监管,由于专业性更强,专业人员更是捉襟见肘。
五是行政执法队伍成了杂牌军。技术装备大多落后陈旧,检验检测设备短缺,与市场监管执法工作不相适应,影响到工作任务开展。基层市场监管所办公、生活条件差,环境艰苦,无法保障人员安心基层工作。执法车辆不能满足市场监管需要,特别是公车制度改革后,市场监督管理局保留车辆少,有的基层所一台执法车辆都无法保障,难以满足执法工作需要。另外,制式服装没有统一,在执法过程中,要么不着装像“游击队”,要么三家混装成“海陆空”,影响了执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六是一媳妇疲于应付三婆婆。当前,县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要对应市工商局、质监局、食药监局等多个部门,市里“三个婆婆”发文系统、举报电话、工作风格各不相同。县区局相关股室要对应上级多个科室,就连办公室也要向上对应三局办公室,在日常工作对接、会议安排、统计分析等方面有交叉现象,造成基层重复工作,稀释了监管执法资源。乡镇(街道)市场监管所辖区面积大,平均管辖2-3个乡镇,存在管辖人员不够、范围过大的问题,同时也不利于落实乡(镇)政府食品药品安全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鉴于我省县区市场监管工作现状,作为“三个婆婆”之一的市级质监部门,应当怎样做才能既保证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延续性,又充分考虑基础市场监管部门实际困难,既能把工作落实下去,又不给基层增加额外工作负担。如果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贯彻落实市政府梳理权力运行清单,减少和调整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要求,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简政放权,不断提高质监行政效能,切实服务好企业、群众和基层。
首先,工作重心要前移,服务要向基层倾斜。要及时转变观念,调整工作思路,把质监工作重心向县市区前移。一是在市县两级权力划分上倾斜基层,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必须由市级质监部门承办的事项一律下放到县市区市场监管部门;做到手中的事权应放尽放,真正让县市区市场监管部门做到权责一致。二是及时跟进教育培训工作,市场监管成立之初,许多同志尤其是基层市场监管所的同志对质监业务还不十分熟悉,为使市场监管部门迅速熟悉质监业务工作,要分别组织市局质量、计量、标准化、特设等业务科室负责人深入基层开展业务普及和培训工作。
其次,深化改革,理顺关系,实现流程再造。我们在把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分别由工商、税务、质监等三个部门办理的所谓“三证”进行“三证合一”,由一个窗口对外受理,并且在此基础上,还要把社保、统计纳入其中,由“三证合一”变成“五证合一”,办证更加方便,服务更加贴心。工商、质监、药监 实施“三局合一”重大改革,将倒逼质监工作秩序重新建立,工作流程要重新修改。市质监局与县市区市场监管局的关系不再是以前垂直管理的“父子”关系,也不再是同宗同源的亲属关系,连姓氏字号都不一致了。面对这一客观现实,即使县市区不再有质监局,质监工作还是必须做到位,否则就是失职、渎职。浮于表面,光靠下几个文件是做不到的。必须要动点脑筋,要从管理体制上、管理秩序上多琢磨、多思考,而且要依法有据。
第三,建立清单制度,做好市县两级事权划分。“权力清单”是对政府部门强有力的约束,这个约束是对权力的约束,也就是要把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权力清单”就是这个“笼子”,我们的“笼子”就这么大,超出这个“笼子”,就是违法。“权力清单”除了限权控权之外,也是市级质监部门和县级市场监管部门事权划分的重要依据。在厘清“权力清单”的基础上,又要搞“负面清单”,没有一项工作政府部门是可以随心所欲的,必须在权力、制度、秩序相对很明确的环境里开展工作,而且还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到位,做不到位也是失职渎职,现在很多事情实行终身追究制,因此法制意识必须要强化,改革是必须的,改革也必须依法有据。
第四,苦练内功,提升能力,做好技术机构改革准备。市级质检机构、特检机构要加强对县市区检验机构业务指导,划定合理生存发展空间,提前应对即将到来的技术机构改革。技术机构改革是大势所趋,既要积极稳妥持续推进,又要保证改革红利。也就是说改革的结果应该让大多数人越来越好,而不会让大多数人越改越差。接下去怎么改,大家都还不清楚。但无论怎么改,自己必须要强大,自己不强大,结果只能是被人家兼并。另外,改革中技术机构的公益性不能弱化,必须强化,如计量检测,是基础类的、公益性的,特检中心也是如此。在没有改革之前,技术机构要练好自己的绝活,练好内功,提高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无论怎么改,在新单位、新体制内才能有饭吃,都会有发言权。如果只是拿把榔头敲敲打打的,只能是跟在人家后面当个小弟。
第五、加强监督管理,严把安全关口。简政放权,并不意味着放松对企业和基层的监管。对待安全监管问题,市级质监部门不能有半点含糊,除做好自身辖区内的安全监管工作,重点要对县市区市场监管部门加强督查指导,工作要深入细致,督查要“四不两直”(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针对全市风险高、涉及安全的重点工业产品和食品相关产品,还适度扩大监督抽查范围和频次,提高监督抽查的有效性,及时发现产品质量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将风险信息及时向政府、相关部门、有关企业发出预警,实现产品质量安全的事前预防。对企业轻微违法行为继续实行“首错免罚”,但对严重违法行为,严格按照“五不放过”从严查处。在保障安全方面,进一步落实重点消费品和食品包装材料生产企业安全主体责任,开展食品相关材料安全保障能力评价活动,杜绝行业“潜规则”对企业的负面影响。对于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将积极推动安全责任、动态监管、应急反应体系的建设,保障特种设备运行安全。做好使用登记、法定检验、作业人员考核、现场安全监察等安全保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