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质量新闻网健康频道!
当前位置> 健康频道>榜单·观察> > 专家:疫情造成的心理问题需引起各方重视

专家:疫情造成的心理问题需引起各方重视

2022-11-30 15:30:35 来源: 中青报·中青网

入冬以来,奥密克戎病毒在全国多个城市扩大传播。为尽快实现社会面“动态清零”,很多地方调整了疫情防控政策,不少居民的生活受到影响,很多人觉得失去了对生活的掌控感,从而产生焦虑、担忧、恐慌等负面情绪。

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病区主任西英俊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门诊和生活中都会发现,疫情近3年以来,出现心理问题的人比以前明显增多。“这是一个普遍现象,不再是个体心理问题,而是社会性心理问题,不仅需要引起专业人员的关注,更需要引起政府层面的重视。”西英俊表示。

西英俊解释说,疫情发生三年以来,社会各群体都处于慢性压力的持续刺激之中。疫情明显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社会活动,给每个人的生活都带来了很大的改变,每个人都在不断适应疫情防控给生活带来的各种冲击。虽然个体的心理具有弹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变化,自我调整,但应激源的持续存在,会造成负面情绪不断积累,如果此时再发生急性危机事件,比如小区被封控、家人被转运隔离等,个体就很难保持“淡定”。

“急性危机事件如同压在骆驼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很容易触动负面情绪。”西英俊说,“当下,很多人面临慢性压力和急性危机的双重刺激,因而对情绪的耐受力会降低,自我控制情绪能力也会减弱。此时,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很可能会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从而引发社会冲突,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疫情期间一些人戾气加重,邻里之间冲突增多。”

他认为,应激源的持续存在,会造成人们负面情绪不断积累,因而必须从政府层面重视这些问题,客观、理性地面对和处理。

西英俊指出,疫情下,人们心理危机的出现往往与遭遇的实际困难相关,弱势群体受到疫情影响的程度更深,例如老人、儿童、躯体病患、低收入人群等。当一个人面临实际困难以及压力超过其可承受的程度,并且无法获得足够的资源去应对和解决时,就可能引发心理危机,出现情绪的紊乱和失控。

因而解决民众的心理问题不仅需要心理危机干预,更重要的是解决不同群体遇到的实际困难,而这需要政府部门和基层组织共同发力。

从政府层面来说,要看到疫情不仅对民众心理造成了直接冲击,疫情防控所引发的生活困难也给民众带来了负面心理影响。因此,政府应对民众所面临的现实困难进行调研、梳理和评估,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政策,并指导相关职能部门具体执行,为民众纾难解困,排除后顾之忧。

同时,政府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团体力量,对民众进行帮助,比如买药、买菜、课程辅导等,鼓励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开通心理热线,引导出现心理问题的民众主动求助,在心理学专业人员的帮助下纾解情绪。

他还建议政府定期请多学科专家进行论证,综合考虑疫情对民众的健康威胁和当下疫情防控措施对民众生活影响之间的矛盾,与时俱进,适时作出疫情防控措施的调整。

从基层组织来说,社区组织要懂得与居民共情,要站在居民的立场看待问题,与居民站在一起,共同面对困难。西英俊指出,社区工作是做“人”的工作,需要有温度,社区工作者应该是一心一意为群众着想的人,需要具备与居民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能力,与居民共同完成工作。

需要看到的是,很多社区工作人员是在超负荷工作,他们的心理也很容易受到冲击,容易出现情绪问题。西英俊建议,基层社区组织应加强社区工作人员的心理建设,请心理学专业人员对社区工作者进行心理辅导,为他们提供心理支持,让他们以更好的状态与社区居民沟通,让社区民众感受到来自组织的理解和关心。

西英俊认为,个人也需要保持耐心,尽量维护自己内心的稳定,做一些让自己愉快的事情,比如读书,看影视剧,跟家人多交流,好好陪孩子,通过网络开展社交活动等,让情绪有一个出口。当发现情绪波动严重,负面情绪增加时,可以借助热线电话寻求心理学专业人员的帮助。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夏瑾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 陆明 )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微评 Micro comment

热点新闻 hot news

企业动态 dynam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