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质量新闻网健康资讯!
当前位置> 健康资讯>公益·资讯> > “零饥饿”行动任重道远:我们如何才能消除饥饿

“零饥饿”行动任重道远:我们如何才能消除饥饿

2020-10-21 17:11:12 来源: 中国质量新闻网

康宝莱首席健康与营养官肯特·布拉德利(Kent L. Bradley)

安全感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之一。但这个概念不仅特指生存环境的安全,是否拥有充足且稳定的食物供给也是影响安全感的重要因素。

由于获取营养食物的途径减少,粮食短缺问题日益严峻。世界饥饿人口数量在稳步下降数十年后,自2015年起重新缓慢上升。《2020年世界粮食不安全状况》报告显示,目前全球约有20亿人口正在遭受粮食短缺问题的困扰。

目前,国际政策制定者已认识到粮食短缺问题的严峻形势,并计划针对当前现状开展行动,呼吁将其作为联合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工作的重要部分,努力改善粮食短缺状况,力争在2030年消除全球饥饿。

为何说“零饥饿”目标任重道远?

随着肥胖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很多人对于当前世界所面临的饥饿现状感到不解。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全球仍有将近30亿人无法负担健康的饮食,十分之一的世界人口正遭受严重的食物短缺。“消除饥饿”看似简单,实则复杂。

营养失衡的后果是多方面的,可能会导致人们营养不良、微量营养素缺乏或肥胖问题。同样,我们认为“零饥饿”营养目标任重道远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许多人负担不起健康食物

《2020年世界粮食不安全状况》报告显示,营养配比均衡的健康饮食所需费用是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的5倍左右。同时,健康饮食的成本远超国际贫困地区的购买力(每人每天1.90美元)。

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粮食短缺状况

联合国粮农组织表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导致世界营养不良总人数增加8300万至1.32亿人。此外,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导致食物供应中断,居民收入减少,弱势群体将更难以获取到充足的营养丰富的食物。

快速城市化助长了不健康饮食

由于城市加速扩张,很多人习惯了在外就餐。这一变化提高了人们对加工食品或方便食品的需求,这些食品往往卡路里含量极高,并且脂肪、糖、盐的含量也往往过高,于健康饮食并无益处。

为实现 “零饥饿”目标我们能做什么

为加速实现全球“零饥饿”,第一要务是提供更多的营养充足的食物,这需要各国重新平衡农业激励措施,并且从投资和国家政策的角度做出努力,来促进国民饮食向更健康的结构转变。

此外,每个人也可以通过小小的习惯改变,为消除饥饿及各种形式的营养不良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减少食物浪费

联合国粮农组织调查显示,全球生产的粮食约有三分之一(即大约13亿吨)被浪费或丢弃,此类现象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全球粮食短缺的状况。

新鲜食物在日常保存的环境下会逐渐变质。因此需要在更易于保存、可持续、高性价比且营养丰富的食物开发方面进行创新,并建设与此相匹配的供应链。

大家还可以制定更合理的个人饮食计划,如准备适量食物,尽快食用临期食物,或将多余的耐储藏食物捐赠给本地食物救济中心等公益组织,从而为减少食物浪费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支持致力于解决饥饿问题的机构组织

通过“营养零饥饿”计划,康宝莱与致力于解决饥饿、食物短缺和营养不良问题的公益组织通力合作,其中包括消除儿童饥饿基金会(Feed the Children)、消除饥饿项目(The Hunger Project)、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西班牙裔美国人老龄理事会以及慈善机构Chrysalis等。这些组织深入第一线,帮助人们获得营养充足的食物,并努力解决系统性粮食短缺和营养不良问题。这些合作项目可以充分运用康宝莱的专业营养知识,进一步拓展“营养零饥饿”计划的覆盖面和整体影响力。

推广营养教育,帮助人们做出更健康的饮食选择

充足的营养和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对人的健康十分有益,但庞大而复杂的营养健康知识却让大众感到难以消化理解。在“营养零饥饿”计划倡议下,康宝莱与多位营养专家合作,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赋能人们主动选择健康的饮食。各界合作伙伴和我们一起共享工具和资源,为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语言背景和年龄的群体定制营养知识科普方案,助力推动营养教育的普及。

解决饥饿和营养失衡问题需要政策制定者、社会和企业多方共同努力。加深了解、提高意识并积极参与,每个人都可以为“营养零饥饿”全球计划贡献力量。对于饥饿这类紧迫的全球性问题来说,每一份微小的努力都至关重要。(文/肯特·布拉德利(Kent L. Bradley))

(责任编辑: 李素 )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微评 Micro comment

热点新闻 hot news

企业动态 dynam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