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质量新闻网健康资讯!
当前位置> 健康资讯>微评·普法> > 保健品市场需要几副“药”

保健品市场需要几副“药”

2019-01-04 15:43:33 来源: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网友吴晟认为,保健品从生产源头到走向市场末端,理论上每个环节都有多部门守门。但在现实中,一道道关口轻易失守,一些保健品从专注健康、有益身心的产品,变成了弄虚作假、坑蒙拐骗的工具,这也表明监管环节还有千疮百孔可钻。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

“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这句话或许道出了不少人的心里话。但凡事都有个例外,如果内容涉及“孩子”或者“人命”,这事情就能火起来;如果新闻中包含这两方面的内容,就能起到“刷屏”的效果了。近几天,沸沸扬扬的“权健事件”就成为了很多人茶余饭后的谈资。经联合调查组初步核查,天津权健公司部分产品涉嫌存在夸大宣传问题。

看到目前的结果,很多人应该给自己点个“赞”,颇具“福尔摩斯”的潜质;那些在几年前就看到这样问题的人更应会心一笑,也有点“未卜先知”的本事。至于大家关注的“周洋就诊”、非法传销等问题,等调查组给出结论再说。饭要一口一口吃,事要一件一件做,先把保健品市场的“弯弯绕绕”弄明白一些就不错了。有时少上当,就是占便宜。

话是这么说,可是“臣妾做不到啊”。一门生意有市场、有需求才能存在。人的理性常常是脆弱的,尤其是面对健康和财富的焦虑的时候。有时你得承认,对于关心父母这点来说,子女做得再好都未必比销售人员更上心。子女可以对父母发脾气,因为知道“血肉之情”断不了;销售人员对老年人可以做到“私人订制”,因为有时“一分钱难倒英雄汉”。

都说孩子和老人的钱最好赚,面对这块诱人的蛋糕,谁不想多吃几口?市场本无原罪,但市场秩序需要监管时刻在场。事实上,保健品从生产源头到走向市场末端,理论上每个环节都有多部门守门。但在现实中,一道道关口轻易失守,一些保健品从专注健康、有益身心的产品,变成了弄虚作假、坑蒙拐骗的工具,这也表明监管环节还有千疮百孔可钻。

当然,保健品不是药品,更不是所谓的“万能神药”。试问,神医如华佗、扁鹊、张仲景,谁有一招除病的“神功”?但有一种吊诡的逻辑却总也挥之不去:一方面,这些年保健品市场乱象丛生,隔三岔五就有一些案例见诸报端;另一方面,一些国人对保健品的热衷从未真正淡去,不惜花高价买保健品当药品服用,且对其效果深信不疑。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是一种病,得治!对于消费者来讲,这味“药”叫常识。常识不怎么激动人心,却是抵御盲目或狂热最强大的武器。对于销售人员来说,这味“药”叫良知。做良心事,挣良心钱,人无法自决清浊,但可以尽可能地保有良知。对于监管部门来看,这味“药”叫尽责。扎根市场和深入一线,完善法规制度和防范官僚惰性,谁的担子都不轻。

《娱乐至死》告诉了我们,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被某些文化所附着的保健品,市场价格远超出其本身价值,中间有巨大的暴利空间。唯有从业者遵守诚实守信、依法经营的市场法则,消费者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勇于怀疑的精神,保健品才会对得起“保健”二字,市场才有真正的未来。(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网友 吴晟)

(责任编辑: 景欣 )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微评 Micro comment

热点新闻 hot news

企业动态 dynam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