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雾霾调查激起各方意见交锋
雾霾是什么?从哪里来?应该怎么办?央视前主持人柴静新作品《穹顶之下》在短时间内引起极其广泛的关注,也引起了网络上各种意见交锋。
@张梦云:柴静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被喷,我不觉得奇怪。在一些基本的问题上都无法达成共识,中国的价值观之分裂,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执着:这个视频我认为要有取有舍,取的是唤醒环保的公民意识,大家都要从自身做起;舍的是有些错误观点,为了国家富强,我们应该要发展,不能说为了环境像非洲一样,非洲就污染少啊,你不喜欢可以移民。现在国家也在努力治理,切不可变为工具,扰乱国家的规划。
@荣剑:柴静伟大,以一己之力向雾霾宣战,本来这样的事情应该由环保部、发改委、能源局、两桶油或其他什么国家部门来做,但这些部门在面对雾霾时却都是一个零;本来这样的片子应该由柴静原来的工作单位央视来播放。公权不作为,公民在行动!
@张鸣:看柴静的《穹顶之下》,最令我惊叹的是那几个零。在污染面前,政府的作为,如果仅仅只有一纸法律,而实施则是零,那么这个政府,实际上也变成了零。
@阳光:面对问题,我们多数人只知道发点牢骚,却不会勇敢地去发现,去了解真相,我们缺少这样的精神!我们除了赞美,除了从自我做起,更应当学会对自己、对自己的后代负责,学会这种自己寻找答案的精神,而不是人云亦云。
@朴明君:这个事嘛,个人认为有关部门比你柴静看得清楚,作不作为它们也心里明镜,就像打老虎一样不是不管时机未到。物极必反,什么事都是有极限的。怎样活着是你自己的选择,有人愿意无法呼吸还在工作你管得着吗?
@sally:自费拍纪录片,很了不起,支持一下。现在是水陆空三栖联合污染,我们天天喝的水质量也不好了。年年有污染的问题,哪一年有起色了?越来越严重,这也许就是代价,有一利就有一弊。污染主要来自工业,其他都是其次,治理也有代价,而且不小,最后这个代价会由谁来承受?最无辜的将会是谁?
《中国质量万里行》2015年3月刊
(责任编辑:)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