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万里行》>>

警惕食物中的“隐形盐”

2014-04-22 09:36:09 中国质量新闻网
文/韩鑫

  日前,相关部门发布了《中国居民盐与健康调查》,数据显示出民众对盐认识不足。专家指出,消费者在购买和烹饪食品时,不仅需要弄清楚生活中哪些食物属“高盐高钠”,还应辨别出哪些食物中含有“隐形盐”,因为“隐形盐”才最可怕。

  背景揭秘

  防治高血压等慢性病,科学的低盐饮食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你知道吗?生活中有些盐会“隐形”,很多人摄入过多的盐分都不知道。例如,油条、面包中都含盐,调料中的味精也是“含盐大户”。生活中看得见也摸得着的“食盐”很容易被大家发现,要下定决心控制起来也简单,但一些食物中有的“隐形盐”却容易被忽视。而一般的调味品都含盐丰富,调味品中的味精更是很多人不知道的含盐“大户”。每100克味精中含盐量为20.7克,远高于人们印象中很咸的豆瓣酱、辣酱、豆豉等其他调味品。

  数据统计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人每人每天食盐的摄入量不应超过6克,每日食用油摄入量为25克。

  用专门的控盐勺可以清楚计量,但如果没有控盐勺,也可以估算,一个普通啤酒瓶盖装满,相当于5~6克食盐;一袋500克的食盐,一家三口起码得吃1个月,控盐才算及格。

  每100克味精中含盐量为20.7克,远高于人们印象中很咸的豆瓣酱、辣酱、豆豉等其他调味品。这20.7克是测定味精中含钠量再折算成氯化钠的结果。

  食盐引起高血压主要是钠元素的作用,而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所以多摄入味精,同样加大引发高血压的危险。

  每日6克盐要把这些“隐形”的盐也算进去,所以生活中也应当少食或者不食含钠盐量较高的各类加工食品,如咸菜、火腿、香肠和方便快餐食品等。

  10类让盐隐身的食物

  1.调味品:现在炒菜越来越方便了。我们一般习惯利用味精、番茄酱、蚝油、酱油、甜面酱等调味品,来增加菜肴的美味。但是,这些调味品也都是含盐大户,总是让我们在享受美味的同时损害了健康。

  代表:味精。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它与血液中的锌结合后排出体外。如果准妈妈在孕期摄入过多味精,就会耗损大量的锌,而锌正是胎宝宝生长发育最需要的营养。

  2.甜品:大餐后享受一道美味的甜品,这是许多人养成的习惯。但甜品暗藏高盐,奶酪、糕点成胚后储存发酵前,表面是要抹上一层盐来腌制的,这是发酵和储存的必备工序。

  代表:冰淇淋。很多人都爱吃冰淇淋,但却忽视了冰淇淋也是藏盐“高手”。因为冰淇淋在制作过程中,为了口味的完美会添加很多盐,只是浓郁的酸甜味把咸味覆盖住了,欺骗了味觉。

  3.快餐:现在的小孩,很少有不喜欢吃鸡翅、比萨饼、薯条等快餐食物的。这些都是高盐食物。快餐之所以含盐量高,是因为有各种高盐佐料。

  代表:方便面。一包方便面的含盐量能达到6.7g。其实方便面本身并没什么盐,但当你打开各种调味包时,这一餐摄入的盐就已超量了。

  4.熟食:我们爱吃的熟食,如香肠、熏肉、鸡腿、午餐肉、腊肉等,它们虽然吃起来简单方便,但却含有大量的盐,南方人最爱吃的腊肉,每25g就含5g钠。

  代表:鸡腿。

  鸡腿是我们都爱吃的熟食,在加工鸡腿时,往往要加入许多调料,并在表层抹上多种香料,放入烤炉中烤。经常吃鸡腿无形中摄入了许多食盐。

  5.鱼虾类:咸鱼、虾皮、虾米、鱼片干同样含盐。

  6.乳腐:红乳腐、白乳腐等。

  7.坚果:炒葵花籽、小核桃、花生米等。

  8.蛋类:咸鸭蛋、皮蛋等。

  9.酱肉类:火腿、酱牛肉、叉烧肉、小红肠、午餐肉、腊肉等。

  10豆制品:臭豆腐、五香豆、素火腿、豆腐干、兰花豆等。

  防盐5妙招

  只要多留心,能很容易帮自己和家人“减盐”:首先要知道每天盐的摄入上限;另外,尽量选择新鲜的水果和蔬菜,自己把控加盐量。

  再者,买食品时,多看看营养价值表和配料表,尽量选择低盐产品。有很多食品只列出了钠的含量,1g钠相当于2.5g盐,可以计算一下;要是您在饭店吃,点菜时可以要求少放盐或不加盐。

  妙招一:菜烧熟后再放盐:炒菜、做汤时先别放盐,建议等到菜和汤做熟了,快上餐桌的时候再撒点盐。

  妙招二:以酸代盐:为了避免多盐而不影响菜的味道,尝试借助甜、酸来调剂食物的味道,同样能刺激食欲。

  妙招三:清淡本色:我们知道,有些菜少放盐味更美。就像蘑菇汤,越清淡越能衬出蘑菇的鲜香,而且蘑菇的营养价值非常高,不妨多吃。

  妙招四:大鱼大肉不放盐:有些人喜欢烧鱼和肉时多放盐,然后用白糖调味,这是错误的。因为鱼和肉本身就含有无机盐,所以在烹饪的时候尽量不放盐。

  妙招五:边尝边加盐:炒菜不要凭感觉放盐,最好尝一下菜味,确认太淡再加盐,每一次都只加一点点,边尝边加。《中国质量万里行》2014年3月刊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