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李颖
在各大网站光怪陆离的促销口号和优惠背后,网购进口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其中最严重的问题莫过于网店销售临期甚至过期食品。
“一看到特价就赶紧买了,以为这么大的电商不会有问题,结果到家后才发现保质期只有一个多月了,没办法,只能当水一样玩命喝了。”上海一位消费者对着从1号店买来的一整箱即将过期的牛奶,不由得一声叹息。
而这,并非个例。近日,多位消费者在微博平台上投诉称,自己在京东商城上购买的进口食品“保质期不新鲜”。广东的一位消费者甚至在京东上买到了已发霉长毛的食品。
有业内人士透露称,有些B2C电商的库存管理十分粗放,对食品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并未进行详细登记和管理,甚至会为了经济利益和清仓需要,把临近保质期的食品进行打折处理,由于并未真正过期,就算消费者投诉,电商也可以“不属于质量问题”来进行搪塞。
在此,《中国质量万里行》提醒习惯网购食品的消费者注意以下事项:
首先,消费者网购前,先通过网络上一些应用工具查核网站ICP备案信息是否与网站宣传的相符,查看IP地址是否异常;其次,尽量选择信誉度高的卖家,养成从各购物官网登陆及操作的习惯,拒绝点击卖家发过来的其他链接;第三,有的网站自身就是一个“大卖家”直接销售商品,有的则只提供一个交易平台。消费者在交易平台网购食品,在选择卖家时,不要单纯看其信誉度,还要注意每条来自买家的评价是否真实有效,是否达成了真实交易;最后,选择“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付款,这样出现产品质量等争议时,消费者采取拒绝付款等措施,相对会主动些,有利于问题及时有效解决。 《中国质量万里行》2013年10月刊
(责任编辑:)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