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一凡
9月12日,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十条内容中,多项与汽车及相关产业有关。有相关人士认为,这将与中国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产生倒逼作用。
新能源汽车发展慢、低速汽车升级难、黄标车淘汰难、汽油不匹配、能源转绿难等多年的“老大难”问题,面临全新的外部环境推动力,这正是中国下决心治理“雾霾危机”给汽车业带来的转型发展机遇。
直接上牌鼓励个人购买
《计划》提到: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公交、环卫等行业和政府机关要率先使用新能源汽车,采取直接上牌、财政补贴等措施鼓励个人购买。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每年新增或更新的公交车中新能源和清洁燃料车的比例在60%以上。
一直以来对发展纯电动汽车存在的“路线质疑”也可以偃旗息鼓了。
同时,新能源汽车未来有可能因为零排放的优势,获得重污染天气不限行等更多“隐性补贴”。依靠更多补贴实惠,以及社会环境赋予使用者更加绿色环保的“炫绿”效应,新能源汽车推广普及有望加速。
建立合理补偿标准淘汰黄标车
《计划》提到:加快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采取划定禁行区域、经济补偿等方式,逐步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到2015年,淘汰2005年年底前注册营运的黄标车,基本淘汰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内的500万辆黄标车。到2017年,基本淘汰全国范围的黄标车。
长期以来,黄标车等老旧机动车的淘汰一直是困扰大城市的难题。因为这部分车辆排污量非常大,但是根据今年5月1日实施的《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规定》,通常所说的私家车无使用年限限制,对行驶60万公里的引导报废。因此,环境保护如何与对私人财产使用权的保护博弈成为焦点。
倒逼低速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计划》提到:加快推进低速汽车升级换代。不断提高低速汽车(三轮汽车、低速货车)节能环保要求,减少污染排放,促进相关产业和产品技术升级换代。自2017年起,新生产的低速货车执行与轻型载货车同等的节能与排放标准。
《计划》给中国汽车业带来的既有压力,也有动力。以行动计划为重要实施纲领的未来5年,既是中国汽车产业科学发展、加速升级、由大转强的战略机遇期,也是中国汽车消费和汽车社会向绿色环保转型的重要发展期。
《中国质量万里行》2013年10月刊
(责任编辑:)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