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万里行》>>

“伤心”的丝绸

2012-11-06 15:05:45 中国质量新闻网

       中国是世界最大产丝国,年产生丝11万吨,约占世界总量的85%。年产值大约在200亿到300亿元人民币之间,交给国家的增值税收入大约在30亿到55亿元人民币之间。全国缫丝行业从业人员大约为15万人,也就是说,这15万个平均年收入不到2万元的缫丝工人几乎是养活了7.5万个年收入5万元的公务员。

    文/图 宋锐  本刊记者 刘畅

    从春茧到生丝再到丝绸等丝产品,全产业链上丝农和丝厂都叫苦不迭,丝绸产业路上究竟出现了哪些问题?

    春茧价降 茧农叫苦

    自5月以来,又到了收购春茧的季节。记者在全国最大的蚕茧生产基地广西宜州了解到,目前第一批春茧收购已经结束。第二批春茧收购开始,但价格却在持续下滑。不仅是茧的价格在下降,5月份以来白厂丝,也就是生丝的价格,更是一路下跌。这让茧农叫苦不已。

    在广西宜州,记者了解到,今年的春茧从5月初就开始少量上市,现在已经是第二批春茧上市了。走访宜州市的几家茧站,农民告诉记者,第二批春茧的收购价比第一批下降了不少。 

    茧站工作人员也告诉记者,今年春茧每斤21块钱的开秤价就比去年的24.5元下降了14%,之后又继续下跌。

    在宜州市石别乡板围村记者看到,公路上的农用车排成一排,这是蚕农用来拉桑叶的车。在公路两边的桑地里,许多农民正忙着整理桑园,采摘桑叶。一位蚕农告诉记者,他第一批春茧的售价是19元/斤,第二批只卖了17元。而去年最低的也有十八九元。“低过15就承受不了了,我们就外出打工了。”

    记者又走访多地茧农发现,春茧起价低,价格不断下滑是普遍现象。事实上近年来春茧价格一直不稳定,暴涨暴跌,让茧农苦不堪言。农民们说,一旦春茧价格跌破15元,就必然亏本。

    一位有30年养蚕经历的养蚕专业户给记者算了一笔成本账,“蚕种是100元,肥料是300元,人工大概是1200-1400元左右,我一批蚕成本一共是1600-1800元,去年价钱低的时候,我一批蚕才卖到1200元,可能要亏到500-600元钱左右。”

    无奈的村民只好选择外出打工或者改种其他农作物。“去外面打工,一天起码都有,像现在去做建筑工,最少最少都有70、80块钱一天啊,还包吃一餐啊,还有一包烟啊。像我们养蚕的话累死累活,一天到晚都没有停过,连吃饭都是一个人吃一个人做,都划不来。如果价钱提不高的话,农民不养了,下半年砍了种玉米种甘蔗啊,不会种桑了。”

    在采访的沿线,记者看到了许多桑树已经被砍掉。据了解,每年7月份砍掉桑树,是为了9月份重新长成新叶,用于下半年的桑蚕养殖。而近来鲜茧收购价格一跌再跌,也让农民感到种桑养蚕越来越赚不到钱,不少人想就此不再种桑树了。

    “如果蚕的价格贵的话,我们就继续养蚕,如果便宜的话,我们就种经济林。”有农民说。

    蚕茧与生丝价格倒挂

    但即便春茧价格下滑,对于加工春茧的缫丝厂来说,依然是不能承受之重。记者走访了宜州市的几家缫丝厂,缫丝厂的负责人告诉记者,5月份以来茧丝市场的价格波动给他们的生产带来了很大影响。

    广西天景山丝绸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富礼告诉记者,现在蚕茧的收购价格高过蚕丝的价格,已形成一种茧丝的倒挂现象。春茧的收购价现已经成定局,基本上维持在十八九元钱收购进来,这样丝价能维持在33万/吨左右,但现在生丝实际的卖价已经是低过33万了。而且丝价一直还在往下走。

    广西嘉联丝绸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唐映珊也表示,“现在我们很担心价格跌破32万。要是卖价能在32万这我们还能得一个平本,生丝低于32万,我们就净亏损。”

    唐映珊告诉记者,现在的生丝价格已经让他们接近亏本的边缘。据了解,从2011年6月份开始生丝的价格就从42万/吨一路下跌,今年5月以来,价格再度大幅下滑,目前已经跌至31万/吨左右。茧丝价格走低一方面是受欧盟债务危机的影响,丝绸主要消费市场低迷,减少了用丝需求。另一方面是5月份以来,广西、广东等地新茧上市,供给增加,价格受到打压。与此同时,加工生丝的成本却在不断上升。“在2005年的时候我们工本费是一万块钱,现在已经到了两万二千块钱(一吨生丝的人工工资),那就涨了一倍多,还有水电,燃料就是说吨丝的煤,从原来的三千多,现在到了八千多,九千了。”

    茧丝价格的波动让缫丝厂面临亏损,以外贸出口为生的绸厂更是赔了血本,经营惨淡。

    山东淄博大染坊丝绸集团在广西上林的投资企业,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家拥有缫丝、织造、炼印染、家纺制品、服装服饰、国内外贸易的完整产业链丝绸企业,丝绸织造产量居全国首位,每年的外贸出口量占其销售总量的80%以上。但公司董事长许军告诉记者,去年以来,他们的外贸订单锐减。“外销订单这一块,锐减了70%以上,特别是丝绸这一块,所以从整个形势来讲非常严峻的。据了解,我们江苏这一块除了几个比较高档的厂家,还能够正常的运转,像一些比较低端的厂家基本上都已经关闭了,形势如果不及时调整,会越来越严峻。”

    而外销之所以锐减,许军认为主要是消费能力不足,特别是欧债危机对市场的影响非常巨大。“主要是欧盟这一块,加美国这一块,都受到非常大的影响。”

    随后记者走访了江苏恒源达丝绸公司,这是一家从江苏来到广西宜州淘金的丝绸厂。他们的日子似乎也不好过。公司总经理朱华平说,

    去年下半年在丝绸价格波动很大的情况下,他们接了意大利的一个订单,当时跟客户报价是按照原料价格35万元一吨计算的,每米绸约62元,但因为蚕茧的收购价格上涨,导致丝价将近40万,他们10万米的单子,亏本将近60万。

    “蚕茧稳定,意味着我们丝价稳定,丝价稳定,意味着我们对客户的核价的稳定。”朱华平说,即使后来茧丝价格有所下降,企业每个月的亏损也在30万元左右。对于价格的上下波动,他们采取的对策是,丝价上涨,就压缩产品,丝价下降,就组织资金大量采购生丝。

    不过,在茧丝价格暴涨暴跌,让农民和企业如做过山车的情况下,农民种桑积极性受挫,企业措手不及,订单锐减。一时间恐慌心理蔓延,国外客商观望,出口受阻,服装厂不敢接单,丝绸厂不敢进货,鲜茧收购价格被压低,农民利益受损。而最让业内人士担心的是,农民一旦挖桑弃养,新茧的产量将锐减,企业将陷入无米之炊的困境。

     深加工空白与品牌缺失

    事实上,广西作为“中国最大的桑蚕基地”,其丰富的蚕茧资源优势,在被日益高涨的成本所吞噬的背后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就中国丝绸产业而言,目前全产业链整体尚处于较低端的状态。

    前不久在广西南宁举行的中国2012年全国茧丝绸产销形势座谈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名茧丝绸行业代表普遍认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东桑西移”战略以来,广西开始大力引进织绸企业,东部的一些丝绸企业逐渐向广西转移,但是这些“东绸西移”的企业目前却大都陷入了困境,发展的脚步正在放缓。

    记者了解到,在广西现有丝绸企业共有81家,但真正能织绸的企业却少得可怜,大部分企业还都停留在缫丝阶段。目前只有来自江苏、浙江等地的4家企业有自己的织绸厂,生产出来的也只是白坯绸。印染等深加工无法完成。

    江苏恒源集团宜州丝绸厂总经理朱华平告诉记者,其实在江浙一带有很多丝绸企业都想进入广西开办绸厂。但由于这里没有炼白厂,更没有印染厂,深加工完全是空白。再加上产业链不匹配,生产规模有限等问题,阻碍了东部企业进驻的脚步。而原料如果价格再不稳定,就意味着丝绸后续加工的发展速度受到一定的制约。

    和朱华平有着同样困惑的还有广西上林大染坊茧丝绸有限公司董事长许军,许军认为,广西只是资源的优势,“现在整个产业链是非常窄的,后边的这种炼白、染色到制品这一块缺陷蛮大的。如果能够整个产业链全部进来,以后的效果要整体提高4倍以上,放大4倍的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品牌效益。现在人们只知道苏杭的丝绸,但我们桂丝、广西的丝绸在哪里啊?这是最关键的,品牌要比我们的产值更重要。”

    广西天景山丝绸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富礼也说,“以蚕丝被为例,丝绵是我们生产的,但被套这一块还是要从上海或是杭州那边拿过来,我们目前为什么不能做到所有的产品都自己生产,就因为稠厂这一块在广西还是发展得比较慢,主要的瓶颈在于染色和炼染这块工厂还没有建立起来,所以只要把这部分一做起来,我们整个产业链全部都能够做得完整。这个成本要占整个蚕丝被的大概20%。”

    当然,已经有企业开始试图延长自己的产业链,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广西宜州市丝绸企业中,有近1/4的企业正积极筹备上马织绸项目,计划总投资达6.8亿元。有的企业在两年前就已经向当地政府申请征用了大片土地。但由于近两年茧丝原料价格不稳定、成本高涨以及资金难等问题,至今都还没有上马,成了困扰企业的难题。

    广西茧丝绸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赖以军对记者分析,广西目前对深加工这块还缺少很多有利因素,因为深加工它需要印染,印染需要大量的环保设施的投入。“东部的印染企业如果要引过来,我觉得需要一个过程,这过程是需要有政府的引导,主要是在人才方面、技术方面,还有就是一些硬件方面的投入,这方面我想不是单单靠一个企业可以完成的,特别是环保方面的投入,可能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铺垫。”

    而纠结中最终的结果是,外来的企业眼睁睁地看着资源的优势被高涨的成本和不完善的产业链吞噬,广西本地的缫丝企业也只能亲手把别人做的嫁衣穿在自己的产品身上。

     根源何在

    茧价比丝价贵,面粉比面包贵的怪现象其实在丝绸行业中并不是最近才发生。究其原因,有人说是去年干旱影响蚕茧产量等等,但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些都不是根本原因。新世纪以来,茧丝绸价格“发寒热”、“打摆子”已经有了3次,以生丝价格为例,最高跃到36万元,最低跌到11万元,相差3倍多。一个规律是:茧价已涨丝未涨,丝价已跌茧未跌。

    茧丝绸价格“过山车”,受害者一是丝绸企业,二是养蚕农民。丝绸企业苦于无钱搞技改无钱发工资。农民苦于今年毁桑明年种桑,种桑养蚕好比赌钱,输赢无准,根本无暇考虑提高蚕茧品质。业内资深人士认为,获利者是一批“赌徒”,包括茧丝炒家和投机贩子。大致规律是:蚕茧高价时贩子蜂拥来哄抬抢购倒卖;蚕茧低价时贩子销声匿迹农民卖茧难。

    有专家认为,“苦难的丝绸”问题主要出在宏观经济上。第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彻底。计划经济时代农副产品加工成纺织品的农工商配套一条龙的旧体制被打破了,但新的市场经济通过产业龙头企业建立农户加公司的订单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新体制没有确立。这样的结果是政府与市场同时机会主义。政府只顾收税,不问产业前景;市场只顾投机,不问企业与农民的死活。整个行业的“打摆子”和“过山车”就是这样形成的。

    第二,产业导向方面的缺失,严重影响了丝绸产业的生存发展。东部沿海和川蜀盆地是我国丝绸业的主产区,农工商配套相对合理,人才、技术和市场都比较集中,产业基础比较好。近十年来,这两大主产区的蚕桑总量和丝绸规模都在下降,农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减弱,政府扶持丝绸纺织业的热情降低,企业生存发展的困难加大,就业员工的整体素质退化,加上国企逐渐退出竞争性纺织行业,改制后小民营产业集中度不高,技改创新的实力、活力不足,行业困境显现。另一方面,整个行业的生存意识、突围意识、品牌意识、市场意识正在不断增强。在这种情况下,本来是可以通过政府引导扶持,市场资源优化配置,逐步转型升级来做大做强,形成一批龙头企业来整合行业,带动行业前进。也就是说有技术、有人才、有信息、有市场的东部地区民营丝绸企业本来可以通过自身转型升级,产业布局做大做强来与西部资源优势相结合,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均衡发展。西部可以通过东桑西移,承接东部转移过来的产业前道,逐步培育产业基地。可惜的是,这种局面没有最终形成。

    同时,国家资金支持范围大,效率不高,西部农民并没有享受到丝绸产业发展带来的好处,陷入了茧价高时养桑,茧价低时毁桑的怪圈。即使在蚕桑发展很快的广西,至今还没有一家像样的丝织厂和炼染厂,仍然靠出卖蚕茧、出卖厂丝过日子。广西雄心勃勃要成为中国的丝绸先进制造业基地,道路仍然漫长,什么原因?因为还没有丝绸行业的龙头品牌企业去落户带动,去了也只是瞅着那些白花花的蚕茧原料,并不是真想落地。为什么不想落地?因为没有产业基础,没有产业安全感。有企业负责人发牢骚,全国数一数二的丝绸大国企都在改行房地产、造船和投资,偏偏没在丝绸蚕桑上投资,谁对这个产业能有信心?现在企业连最起码的原料问题都头疼不已,还有多少精力去创建民族丝绸国际化品牌?

     拯救与自救

    丝绸产业链上的窘状已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早在2011年9月底,为了稳定市场,国家茧丝办面向全国收储生丝972吨,以接近33万的标价完成竞投。收储有效地止住了茧丝持续的跌势,价格开始缓缓回升。直到今年4月份以前,价格保持稳定,维持在34万元/吨左右。但进入4月底以后,价格再次下滑,截至记者发稿已跌至31.5万元/吨。

    而对于茧丝市场这种周期性的价格波动,不少丝绸企业认为是可以抑制的。

    广西天景山丝绸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富礼认为,国家应从税收方面对丝绸行业给予扶持。他告诉记者,目前收购蚕茧有13%的增值税,假如国家能像蔬菜一样把这部分的增值税免掉,企业就可以让利于农民,农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就会提高。蚕桑的生产也会稳定下来。另外一方面,取消了增值税以后,蚕茧就变成无税的流通,也就打破了地区之间的限制,“要不然像我们企业目前去其他地方,去外县收购蚕茧回来,那必须开增值税,抵扣方面是有困难的,国家政策也是有限制的。互相无限制的流通以后,它会达到一种平衡,这样子会相对稳定一点,假如你地方割据,各个地方限制,反而会产生一种障碍,反而是造成这个市场的不平衡。”

    浙江丝绸之路集团总经理彭启龙也认为,目前丝绸行业税负太重,不减税不利于行业生存发展。他分析,中国是世界最大产丝国,年产生丝11万吨,约占世界总量的85%。年产值大约在200亿到300亿元人民币之间,交给国家的增值税收入大约在30亿到55亿元人民币之间。全国缫丝行业从业人员大约为15万人,也就是说,这15万个平均年收入不到2万元的缫丝工人几乎是养活了7.5万个年收入5万元的公务员。“一个无利可图仅属于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两个不到二万元年收入的缫丝工人,却在养活一个年薪五万元的公务员。”

    而在很多发达国家,对丝绸行业都是免税的。例如丝绸的品牌国家法国,把丝绸作为遗产工业,不仅免税而且给予诸多优惠。也许正是因此,法国和意大利的丝绸品牌经久不衰。

    在彭启龙看来,我国丝绸行业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实行高税赋,使得这个行业迅速老化,无论科研、人才、装备都明显落在其他行业后面,“丝绸行业招不到新员工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

    税那么高,行业没有利润,势必疏于技改,造成整个行业劳动强度大、劳动环境差、劳动收入低,年轻人望而生畏,后继无人,实在堪忧。”他呼吁,政府在减税方面应该有所作为。

    与此同时,一个乐观的情况是,一些企业已积极开展了自救行动。广西上林大染坊茧丝绸有限公司董事长许军告诉记者,他们现在打算以内销来拉动、调整、弥补外销订单的不足。主要通过几个方面,一是通过新品新工艺来调整订单,拉高利润率,再一个就是通过拉动自己的产品、品牌如丝绵被,通过扩大内销来弥补外贸的不足。

《中国质量万里行》2012年8月刊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