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万里行》>>

液晶面板产业变局加速

2011-07-05 14:37:11 中国质量新闻网

    时近盛夏假期,家电卖场的液晶电视纷纷推出折扣活动。而在整机折扣力度不减的背后,是整个液晶面板行业价格的波动乃至整个产业的变局。

    大陆面板主要依赖进口,赴台采购规模亦不断扩大

    面板是液晶电视以及各种显示设备的灵魂。正如同机芯在手表中的重要地位一样,面板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产品的质量。而自从进入平板时代后,我国彩电业在CRT显像管时代的优势逐渐丧失,手机、液晶显示器以及平板电脑支撑起的面板业新的需求结构则更是被国外,尤其是日韩的面板企业所填充。

    虽然业内公认,中国大陆市场未来5年将是面板企业竞争的焦点,谁能够在中国大陆站住脚,谁将是未来面板业的主导者。但中国自身的面板几乎全部依赖进口,除了少数国内面板厂家尚在维持国产面板产量外,大量的家电和显示设备生产厂家都在花费大量资金购买国外尤其是日韩面板企业的产品。而近年来,台湾的面板业也频频受益于大陆企业的集体采购。

    海关数据统计,仅仅2009年,我国就进口液晶面板达1亿8千万块,总值350亿美元,而面板一般要占到液晶电视总成本的60%到80%。也就是说,我国市场上约价值上千亿美元的液晶电视使用的是进口的面板。

    而大陆企业赴台采购面板的规模亦在不断扩大,2010年达到53亿美元。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白为民认为,大陆的面板生产线虽然已经在增加中,但是由于液晶面板的需求缺口仍然很大,所以,赴台采购的数量依然不会是小数目。他还透露,6月14日,将会组织大陆彩电企业赴台采购面板,预计总额可达到55亿美元。

    国内面板企业困境与机遇并存

    资金压力沉重,缺乏核心技术支撑,面临升级难题,中国大陆本地投资建立的面板企业几乎都存在着这些困难。根据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最近对包括京东方,深圳天马,深圳华星光电,南京中电熊猫,龙腾光电等大陆面板企业做的摸底调研,这些企业几乎都存在着上述问题。

    京东方资金短缺,华星光电虽然联手韩国三星电子,但是对于核心技术转让,韩方仍高度警惕。中电熊猫存在技术不兼容问题,未来或会遇到成本压力。龙腾光电资金技术同时缺乏。国内最大的几家面板企业尚且存在诸多问题,遑论那些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困境。

    除了自身的短板,外来的压力也在时刻紧逼。国内相当一部分行业遇到的困难中,几乎无一例外都有外来者的动作。目前全球面板业中,三星,LG,友达,奇美四家占据约80%份额,几家日本企业占据10〜12%。剩下的不到10%的份额,则由包括中国大陆几家龙头企业在内的其余厂家共有。

    而在国家和地区排名中,韩国和台湾占据了头两把交椅,日本由于受到本土地震和核危机的影响,第三的位置有可能在近期被中国替代。但是,排名的上升并不意味着形势的好转,毕竟,绝大多数的产能份额还掌握在韩国和台湾企业手中。同时,三星苏州厂,LG广州项目动工在即,韩国面板企业在大陆的投资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大陆面板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同时,韩国面板企业纷纷选择“绑定”国内彩电生产商,扩大自己的优势。例如三星联合TCL,很可能给市场带来冲击。

    机遇也同时存在,根据大陆面板老大京东方总裁陈炎顺的说法,韩国企业最大的投资还是会留在国内,对大陆的投资有限,不会对大陆面板企业造成太大冲击。即使投资加大,毕竟是在中国大陆建厂,中国企业多少还会掌握着筹码。更重要的是,他提到:平板电脑,手机,笔记本的面板需求,使得韩国和台湾企业纷纷将注意力越来越多地放在小尺寸面板上,这就给依托液晶电视的传统大尺寸面板的供应提出了要求,同时也给大陆面板企业在这方面提供了可以施展的空间。

    而业界也存在着日本面板业将向中国转移的说法。日本大地震和日元汇率的高位维稳加剧了日本面板业复苏的难度,促使日本面板业加速向中国大陆转移。日本经济高官日前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该次大地震或许会使日本重新考虑产业布局问题,将产业分散化布局,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类似危机。甚至有人乐观地认为,中国应该抓住这次产业调整的契机,重现CRT显像管时代的辉煌。

    数据显示,2011年第二季度中国液晶面板产能全球份额以5.3%的占有率超过日本的3.5%。而日本企业很多已经不再从事大尺寸液晶面板的生产,除了夏普和松下两家外,其他企业均难以再适应低利润,波动大的大尺寸面板市场。

    而日立近期宣布将重返中国市场。自从2009年撤离中国市场后,日立一直在酝酿重返中国的计划。如今,在日资面板企业纷纷有来华意向之时,日立的这一宣布,无疑是顺潮而动之举。日立素有行业内面板标准制定者之称,其在中国大陆累积的品牌效应还未散去,如果能借此在中国市场再次落脚,其两年前的黯然撤退会被卷土重来的声势所代替。对中国大陆面板企业具有一定冲击,但其在日系品牌整体式微的情况下能起到多大作用尚存疑问。

    大陆面板生产线建设加速

    在种种作用力下,大陆大尺寸面板生产线的建设上马速度和力度均得到增加。其中龙头老大京东方的动作较大。位于北京亦庄的8.5代厂本月28日将试产,今年三季度正式量产。

    京东方总裁陈炎顺表示,这将是中国大陆第一条自主设计、自主建设的高世代面板生产线。预期一期产能约3万片玻璃基板/月,设计产能为9万片/月,满产可达到12万片/月,将主要生产26英寸至55英寸的液晶电视显示模组。

    除了传统的大尺寸生产线,京东方在成都,北京,合肥均布局了不同尺寸,应对不同产品范畴的面板生产线。囊括了从1.8英寸到55英寸,从智能手机到平板电脑再到彩电的全系列面板供应。

    而另一家面板企业深圳天马则选择了紧紧追赶小尺寸面板风潮,定位于小尺寸面板生产,于今年2月买下日本NEC中小尺寸面板控股权,7月份有望完成交易。有专家认为,在韩国和台湾面板企业留下的大尺寸面板市场空间中,深圳天马的选择可谓独辟蹊径,以一定程度的冒险精神追随面板业的风向,而不是人云亦云地求“大”。深圳天马的做法,或许是着眼长远的明智之举,但在短期内,可能会面临选择强手竞争的尴尬。

    有业内人士认为,大陆面板企业是选择大尺寸还是小尺寸其实并不重要,关键是利用韩台转型以及日本产业布局转移的契机,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毕竟,调整只是一时,想要将利用这些间隙获得的发展巩固下来,就必须练好“内功”。加上未来的全球面板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目前即使能够抢占一定的市场份额,但在未来如何确保将吃下去的东西予以消化,而不是再吐出来,才是大陆面板企业应该重视的问题。

    中国大陆在未来5年之内将是面板企业竞争的重点,谁能够在中国大陆立住脚,谁就将是未来面板业的主导者,这是业内的共识。三星、LG都想进入中国大陆市场,但六七百亿元的资金却是瓶颈。除了苏州和广州的生产线外,其余项目上马的日期还无法确定。

    韩企资金问题的背后,凸显的是面板生产线的成本问题。何况,生产线并非自动运作,一条生产线核心工程师最少需要400人。也就是说,投资生产线也就需要同时拥有与之相适应的人才,而这些人力成本更是需要计算在生产线成本之内。韩企之所以放慢脚步,缓行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受制于此的原因。

    而大陆面板业老大京东方,扩张生产线的同时,不例外地也遇到了资金问题。早在2009年8代线计划伊始时,即计划投资280亿元,通过融资可获得170亿元,余下110亿元的资金缺口通过融资解决。但对于融资的可能性,当时的业内和媒体普遍抱有怀疑态度。时至今日,京东方最终通过各种手段解决了资金问题,但全线出击和高昂投资也带来了负面效应,折旧压力和由此可能导致的亏损乃至财务危机成为高歌猛进下的阴影。据测算,亦庄8.5代线投产后每年折旧会达到50亿元。

    中国大陆企业扩大产能和投资新的生产线使得本就竞争激烈的市场愈加白热化,供给增加促使大尺寸面板市场获利更加困难。但也有利好,3D电视不可逆转的趋势以及最近兴起的智能电视风潮,使得中国市场的面板需求量仍有极大的空间。

    台企布局大陆或可寻求共赢

    市场的变局和机遇下,面临日韩面板企业压力的台企,纷纷选择奔赴大陆投资生产线,意图联合大陆面板企业共同开发,共同应对国外压力。

    业界普遍认为,大陆面板企业与日韩存在竞争关系,而与台企则是优势互补的合作关系。台企在技术和资金以及包销上与大陆企业合作,能够提高市场占有率。内地企业也能得到技术提升,以及资金支持。

    当然,问题依然存在。最关键的即是台湾一贯以来对大陆的技术封锁。即便2010年初,台湾经济部门允许台企赴大陆建生产线,但对技术转让条件仍然做了限制,必须保持与台湾本地一定的技术差距。

    即便如此,台企投资大陆,依然为大陆的面板企业带来了不少益处。最明显的就是与大陆企业的合作加强。台湾面板业老大友达光电于2010年在苏州设厂,并与海尔以及TCL在山东及广东合作建厂。随后,友达光电依然动作不断,合肥32英寸以上液晶面板预计2013年的产值可达190亿元。

    而台湾新近整合形成的“新奇美”,在成立伊始即确立了在大陆建厂的方针。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同样表示了今后在大陆设厂的意愿。

    面对台企纷纷来到大陆,大陆业内人士称,应当保持“审慎的欢迎”态度。毕竟,双方还存在一定竞争关系,尤其是面对日韩压力的台企会不会借着目前的合作作为日后跳脱独大的基石,值得警惕。但更多人则认同这一方式,认为大陆企业急需的资金和技术能够得到解决,再加上台企毕竟是中国企业,从长远来看,谁得到发展都是对中国面板行业有好处的,互利共赢应该是共同秉持的方针。

    2010年6月签订的两岸经济合作框架更是对两岸液晶面板产业链的合作,在政策上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虽然协议中的降税或者免税协定并未涉及液晶面板,但对两岸合作的信心是一个重大利好,在投资和消费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中国质量万里行》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