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万里行》>>

汪仲元:学历崇拜是一种文化变态

2010-08-05 15:00:49 中国质量新闻网

    唐骏“造假门”爆发,在当事人渐趋沉默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千千万万同样沉默的身影。

    笔者身边也有一些知名院校的硕士、博士以及博士后,他们的学历都是靠自己寒窗苦读,十年辛劳得来,属于货真价实的那种。聊到现在普遍的学历造假现象,作为“真货”的他们每每深恶痛绝——知名大学的名头越来越让人怀疑,自己辛苦得来的文凭在人们眼中真实性一再下降,而这一切,都缘起假学历造成的不信任感。

    同样,朋友中也有一些“非常规”学历获得者,共同点就是都付出了相当多的金钱。当然,其中一部分是老老实实上课,规规矩矩拼时间得来的学历。但还有一部分,很不幸的,恰是那千万沉默者中的一员。

    在他们眼中,这根本不是个问题,金钱与智力都是成本,同样付出了成本,就应该得到些什么,不管是真是假,最关键的一点是,花钱得来的东西能否为自己带来实际的好处。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对权力和金钱的崇拜由来已久。除此之外,对文化的崇拜在近年来发展出一个学历崇拜,可谓变态的文化崇拜。

    学历崇拜不等于文化崇拜,但现今的文化崇拜也只能委身于学历崇拜。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学历对中国人的意义不亚于食物对非洲难民的意义。无数人在不同的路上向着高学历奋勇迈进。笔者的一个朋友日前聊天时谈到,自己正在攻读MB A,虽然现在M BA到了和当年的“总经理”一样泛滥成灾的地步,但自己还是需要一个这样的文凭。在他看来,到达一定的高度之后,学历和文凭就是“高层次的人”介绍自己的名片,不管你的学历是怎么来的,但如果你没有相应的名校学历作为铺垫,你永远无法更上一层楼。中国的一些高端领域,都是被某几个学校所包围,拥有这些学校的学历,也意味着你有了官场和商场上晋级的机会,或者说你半只脚已经跨入权利庙宇的殿堂之中。

    有需求,就有市场,一篇在网上传播甚广的文章提出:学历造假早已产业化。

    这不是骇人听闻的标题,而是文章中各种证据综合得出的结论。普通人需要学历找工作,官员需要学历升迁,商人们则需要提高自己的身价,当然,是为了取得更大的利益。客户们源源不断的需求导致了该产业的蓬勃兴盛——各种学历都有明码标价,而且以国外的居多,原因是国外的学历不好查,容易蒙混过关,颇有《围城》中“克莱登大学”的神韵。实际上,也没有多少人去较真学历的真假,在唯学历化的今天,这一张纸代表的是一张过目即可的通行证而不是一枚需要检测的门禁卡。

    牵一发而动全身,“造假门”触动的是一大批人心里的隐秘地带,就目前来说,“造假门”貌似热闹,实际上后劲已不足,这其中不乏各方面人为因素的影响。何况学历造假早已不是新鲜话题,为什么到现在还是一个近乎默认的潜规则?

    不出意外的话,“造假门”引起的轰动会迅速平息,既得利益者们仍然会拿着各自的文凭逍遥自在,公平短期内仍然不可能回到学历体系中,甚至这个体系自身就是不公平的。

    唐骏的树大招风让他首当其冲,但无处不在的“唐骏们”仍然在用金钱锻造的或真或假“学历”进阶得利,进而形成一个互相制衡的缄默社会群体。假作真时真亦假,学历的真假其实并不仅仅取决于证书本身,学历的载体——人才是真假的关键。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