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万里行》>>

夏季空调慎选购

2010-08-05 09:42:10 中国质量新闻网

      从市场需求判断,因为变频空调要发挥其节能效果,使用环境、条件局限性很大,就目前而言,它并不适合中国老百姓;相比之下,高效定速空调技术成熟、成本低、服务好,无疑是消费者的理想选择。

 

    随着中央气象台高温预警的等级进一步提升,卖场中的空调又进入新一轮的促销大战。由于消费者对空调的认知存在误区,认为变频空调就是节能空调,加之目前市场上变频空调价格大幅下调,于是购买变频的消费者骤然增多。

    压缩机是空调的心脏,空调耗电量最大的部位是压缩机。变频空调比普通空调增加了一个可用于调节压缩机速度的变频器,变频空调压缩机的运转速度会根据室内温度的降低而减慢,普通空调压缩机则一直是以最大的速度运转,因此在一定的情况下,变频空调比普通空调省电。

    但在实际使用起来,变频空调往往没有商家宣传的那么省电。那是因为,变频空调与普通空调在开机启动时,由于室内温度并未达到设定的温度,所以都是以最大的功率运行,这个时候,变频空调由于电路比普通空调复杂,因此有可能更耗电。当室内温度达到设定温度后,变频空调通过变频器将压缩机的运转速度降低,理所当然的,耗电量就急剧下降了。而普通空调在室内温度达到设定温度后,并不能调节压缩机的速度,因此它必须关闭压缩机,这时它的耗电量比变频空调还要低。但由于压缩机在启动或停止时,会产生瞬间的高压,频繁地开停对压缩机的寿命有一定的损害。

    比较而言,变频空调的优点在于温度控制更精准,噪音低,人体感觉起来更舒适,压缩机使用寿命长;普通空调优点在于价格比较便宜。

    然而在制冷专家李红旗看来,国内变频空调技术远远不如定速空调那么成熟。由于变频空调对使用环境相对苛刻,在运行过程中,要求热负载小,设置温度与环境温度温差不能太大,而且使用时间在6小时以上,只有在满足这几个重要条件下,变频空调运行功率才低于平均功率,处于最省电状态。而调查表明,国内每天使用空调6小时以上的用户,不足5%。

    就目前国内空调用户使用习惯以及环境,并不能使变频空调达到最佳运行状态,特别是变频空调在没有达到设定温度之前,就一直处于高频运转状态,非常耗电,这也是变频空调要长时间运行之后才能省电的原因。而定速空调的使用环境就相对宽松得多,就国内用户使用空调习惯而言,高能效定速空调是目前更适合国内使用的节能产品。

    同时,国内制冷专家钟明博士指出,目前有些空调厂家炒作低能效变频空调:“四、五级变频空调并不是节能空调,即将成为市场淘汰品,它与产业升级后的高能效定速空调无法相提并论,但是目前大多数消费者并不了解这些。”

    据了解,目前变频空调的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多掌握在日本企业手中,变频空调的节能概念华而不实且泛滥成灾。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市场低价销售的变频空调,基本上是4级低能效变频空调,即将面临淘汰,但大部分消费者错误地认为所有变频空调都是节能空调,目前国内变频空调的市场消费是相当盲目的。实质上,厂家只不过是抓住旺季这个机会大幅下调价格,进而全面倾销低能效变频空调。

    如果空调按照每年使用时间3个月,每月30天,每天平均运行8小时计算,制冷运行时间为960小时,按照空调功率平均为2000W算,制冷期间,使用定速5级空调(EER=2.6)总耗电量为1920度,如果使用5级的变频空调(EER=3.3),总耗电量为1510度,省电为410度左右,每台每年节省电费只有150多元。但是目前变频空调的价格要比普通空调价格超出千余元。另外,以北方城市为例,很多地区冬季都有供暖设施,每年使用空调的季节只有3个月左右,多数时间空调闲置,变频空调的优势并不明显。

    从市场需求判断,因为变频空调要发挥其节能效果,使用环境、条件局限性很大,就目前而言,它并不适合中国老百姓;而从技术层面判断,国内空调压缩机、驱动模块、控制芯片等核心器件和技术,都掌握在外资企业手中,这些技术状况都会影响空调整机生产的产品稳定性,就算是日本国诸多空调企业也无法否认变频电磁辐射强、制造及维修成本高、不长时间连续使用就不节能的产品缺陷,而低价变频空调就更加无法保证产品的可靠性能。相比之下,高效定速空调技术成熟、成本低、服务好,无疑是消费者的理想选择。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