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万里行》>>

质量护航“兴湘路”

2009-10-12 16:05:03 中国质量新闻网

      湖南,这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部省份,正以她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关注。从“湖广熟、天下足”的田园渔歌的社会中走出,湖南正向工业大省、质量强省昂首迈进。

    

    文/本刊记者 彭 滔

    2009年8月20日上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与湖南省政府在长沙共同签署《关于推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合作备忘录》,从8个方面打造“湖南制造”,标志国家质检总局与湖南在发展“两型”(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产业,促进质量水平提高方面的合作更加紧密。就在两个月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局长邵明立在长沙表示,将全力打造“长株潭城市群食品药品安全诚信示范区”,并在昭示食品安全的《三湘宣言》上签名。

    湖南,这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部省份,正以她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关注。从“湖广熟、天下足”的田园渔歌的社会中走出,湖南正向工业大省、质量强省昂首迈进。

    在这里,有金健米业、裕湘面业、唐人神、隆平高科等一批响当当的农业品牌;在这里,有恒安纸业、梦洁家纺等人们耳熟能详的轻工业明星;在这里,中式卷烟璀璨的“双子星”——“白沙”、“芙蓉王”通过整合成为年销售量过200亿元的全国顶级香烟品牌;在这里,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华菱钢铁等一批装备制造业骄子正风风火火走向转型升级,冲刺世界级……

    从“涟钢”到“华菱”

    十里钢城,炉火正红;钢花飞溅,铁水奔流。通红的钢坯从几百米长的热轧生产线穿过,魔术般地变成了一卷卷薄板。这就是目前世界上最薄的热轧板卷——涟钢“双菱薄板”。凭借一流的工艺,涟钢已跨入世界炼钢先进行列。

    曾经的荒山野地,如今崛起一座现代钢城。从1958年9月第一炉铁水出炉,到今天年产能450多万吨,涟钢50多年的发展历程,成为湖南钢铁工业发展历程的缩影。

    1956年,湖南仅有几家小铁厂,年产铁仅1万余吨,钢铁供需矛盾突出。当年5月,毛泽东主席在广州“海屋”接见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听取湖南工作汇报。谈及湖南工业基础薄弱,毛主席当即指示:搞工业,没有重工业怎么行!你们要自己办点钢铁,不能光靠中央调拨。这一年,国家冶金部把涟钢列入全国规划建设的18家地方钢铁厂名单。

    很快,湖南选址资源禀赋好、铁路运输方便的娄底涟源,筹建钢铁厂。1957年10月,2万多干部群众在涟源黄泥塘夜以继日地挑土平山、搭桥修路,年产5万吨、远景规划20万吨钢的涟源钢铁厂建设工程全面启动。

    “当时省委要我们加快建设进度,争取早出钢材,支援全省工农业建设。”涟钢第一任党委书记兼厂长赵祥在回忆文章中这样描写当时的情景:当时的黄泥塘,是一片荒山丘陵,住房和物资供应紧张,很多职工就住在附近农民的牛栏、猪圈里;吃的是“猪肠子”(南瓜藤)、“无缝钢管”(空心菜);几万人就餐,没吃饭的地方,大家到处站着吃,弄得全厂满地是饭钵子。

    78岁的老职工章锦福介绍,受运输条件限制,为了将单件重达20吨的设备从湘潭火车站运进来,厂里组织了由45只木帆船、200余人组成的“排船”队,沿涟水河逆流拉纤,历经180多公里水路,硬是将设备“拖”进了厂。

    在当时“以钢为纲”、“全民大办钢铁”的特殊形势下,涟钢作为湖南的重点钢铁企业,投产不到3年就形成了年产25万吨钢的生产能力,职工达到1.5万人,跻身全国地方钢铁企业“十八强”。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大江南北。涟钢人早早就意识到了市场经济的“春江水暖”:只有硬邦邦的质量与响当当的品牌,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

    从1979年开始,一场全员参与、全过程、全方位的产品质量大会战在涟钢打响。围绕质量提升,涟钢从炼铁、炼钢到轧材,成立若干攻关小组,对影响产品质量各环节,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地毯式”围歼。

    随着产品质量的提升,1981年涟钢二级螺纹钢一举夺得“国家银质奖”(当时无金质奖,此为最高奖)。这一年,涟钢螺纹钢正式打上了“双菱”商标。1986年和1991年,“双菱牌”螺纹钢再下两城,两次摘得“国家银质奖”,由此,涟钢螺纹钢开始在国内外市场大放异彩。

    1998年,涟钢与湘钢、衡钢一道,联合组建湖南“钢铁航母”——华菱集团。2008年,全行业实现利润34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的7.4%;完成工业增加值321亿元,占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的9%;粗钢产量1299万吨,占全国的2.6%,排第12位;铁合金161万吨,占全国的8.8%,排第3位。

    “迅达”的崛起

    在一个以国有企业为主的老工业城市,湘潭民营企业从改革开放初期开始至今,上演了一场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的时代大剧,其与生俱来的草根韧性和对创新的执著追求,使得湘潭工业未来的天空布满了无限的遐想。

    而因改革开放以来,“湘潭下海第一人”的创业,燃气灶制造商迅达集团也成为湘潭民营工业发展史上具有象征意义的标本。

    1984年,湘潭市科委的一名科级干部伍尚魁,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丢掉自己的“铁饭碗”,辞职下海。伍尚魁借来2000元和一张办公桌、两张凳子,在租借的办公室门上,贴上了一张报纸大小的白纸,上面用毛笔写有“湘潭市新产品开发所”几个大字。在当时,这是湖南省第一家民办科技所。

    由是创造了迅达,也开创了湖南轻工日后的辉煌。

    25年前,国内的燃气灶还全都是学国外技术,采用分散平流燃烧方式,火苗沿锅底向四周跑,中间火小,热力分散、火力不集中,饭菜烧得慢,热量浪费大,并不适合中国家庭大多使用的尖底锅。

    1985年9月,伍尚魁研制出了一种旋流集中燃烧器。经测试,使用这种“旋流集中燃烧方式”的燃气灶,比过去老式灶热效率提高10%—15%,节能显著。同时燃烧废气中一氧化碳含量大大降低,减少了环境污染,在世界引起轰动,被誉为燃气具界的一次革命。

    伍尚魁“灶王”的美名不胫而走,迅达也凭借这一创新腾空起飞。而今,旋流集中燃烧方式灶年销量每年仍保持在200万台,市场占有率近50%。1993年,伍尚魁被国家授予“全国首届发明企业家”称号,受到国家总理的接见。

    25年后的迅达集团,在全国各地设立有8家全资子公司,三大产业园区,年销售额近10亿元,出口创汇1.5亿元,产品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

    新工业路

    2006年9月,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2007年12月,乘着新型工业化的长风,加快发展的长株潭城市群被确定为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新型城市化”伴随着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一改传统发展模式,以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为龙头,注重城市间分工、合作、协调、资源优化、环境,秉承打造全新“湖南制造”的理念,将节约型、内涵型发展放在首位,带动城市周边及城市群之间的农村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这样的重大决策,给长株潭城市群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新契机。

    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周强在谈到加大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力度,大力推进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时指出,要把湖南的工业经济发展放在世界经济的宏大背景中谋划,把工业结构调整放在国际国内的市场竞争中考虑;要突出战略重点,大力发展工程机械、钢铁、有色金属、汽车、轨道交通等装备制造业,发展壮大以电子信息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扶持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着力推进省里确定的50个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集中力量做大做强优势企业,集中力量抓好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的20户左右的骨干企业,着力扶持100户左右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积极推进外引内联,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支持优势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重视加强品牌建设,鼓励企业争创名牌产品,提升“湖南制造”的品牌效益,增强企业创名牌的能力。

    在产业布局上,湖南省将装备制造业列为全省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引导机械装备制造业向长株潭核心区域集中,形成若干个产业集群,如长沙工程机械集群、长沙汽车产业集群、株洲电气机车产业集群、湘潭钢铁冶炼和机械制造产业集群等。长沙拥有“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株洲拥有电力机车、有色金属冶炼、硬质合金,湘潭拥有钢铁冶炼、电线电缆、电机制造等大型企业和历史品牌。已有的传统重化工业开始转型升级。炼钢工人用上了电脑,产业结构走向优化,大路货少了,高附加值产品多了……而以资源永续利用为目标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这里受到追捧。

    2007年3月,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春贤和省长周强专门与国家发改委领导进行磋商,申请建立长株潭改革试验区,确定了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以新型城市化为标志、以“两型”社会建设为中心的改革主题。这种“试验”是对传统“湖南制造”经济模式的挑战。

    从试验区的角度看,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两型社会”极具典型意义。长株潭城市群通过改革、先行先试,以“两型社会”为主题,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节约资源、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探索出新路子,将对国内其他城市群有着极大的示范意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长株潭三市的共同追求。在这个呈品字型的区域内,一个个活力四射的产业园区有规律地分布着,从长沙经济开发区到长沙高新区,从湘潭九华工业物流园到湘潭高新区,遵循着“效益好、水平高、污染少、能耗低”的宗旨,在产业发展上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门槛准入,高、精、清产业倍受欢迎,能耗大、污染重的企业被拒之门外。一些科技含量很高的新型产业,如电子、动漫、新能源等产业应运而生。

    质量兴湘

    湖南省委副书记梅克保曾说:“质量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没有质量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就没有效益。”一个地方只有质量上去了,市场的份额才会大,企业、产业和地方竞争力才会强。

    然而,“跳出湖南看湖南,质量水平并不令人乐观,与发展的要求,与发达省份甚至和中部五省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07年初,湖南省质监局一份《以质量兴湘助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湖南省质量水平的不足与问题。

    “提质”,是时代对湖南的呼唤,也是现实对质监人的巨大考验。

    几个月之后,湖南省质监局又向省政府呈送了一份《以质量兴湘助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的报告,对如何做好质量工作助推富民强省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意见。

    省委书记张春贤在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落实九次党代会精神,实施‘质量兴湘’战略”!这一重要指示精神,为百业俱兴的湖南掀起了质量事业发展的新高潮。

    然而,有了对现实问题的认识,“质量兴湘”如何落地?这个问题仍然摆在质监人面前。

    面对全省生产加工企业规模小、80%属中小企业、名牌培育难的状况,面对湖南名牌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产品结构不优的状况,质监人一次又一次组织质量方面的专家对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一次又一次与省委、省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相互沟通、交换意见,一次又一次将“质量兴湘”战略方案拟定、研究、修改、再拟定……

    质量工作纷繁复杂,寻找落后原因难度大,质监专家们没有畏难。他们从连续几年质检部门对全省企业的质量普查情况中反复研究分析,终于得出了导致湖南质量水平中等偏下的“病因”:其中包括企业规模不大,达不到名牌评定的产值下限;市场占有率不高,竞争力不强,难以走出本土市场;以及产品结构不优、质量氛围不浓、激励机制不活、基础支撑不力等等。

    如何“对症下药”?质监工程师们从技术支撑体系、安全监管体系、质量监督体系、名牌引导体系、技术基础体系、目标管理体系等多个方面逐条分析,将质量问题与质监职能进行全方位配对考虑,力求打造出一套科学全面的质量振兴方案。

    方案涉及面广,协调各方意见难度大,质监领导们没有畏难。他们多次聆听省委、省政府指示,征求建设、商务等相关职能部门意见,征求企业单位意见,同时,对质监部门内部的任务和职责也进行了明确分工……

    2008年3月4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质量兴湘战略的意见》在艰难中破茧而生,全力吹响了“质量兴湘”的号角。

    为了充分发挥名牌和典型的带动作用,创造有利于名牌企业发展的外部条件,更好地实施“质量兴湘”,湖南省政府决定在政府招投标和国家重大项目建设中,对获得国家、省名牌称号的产品,实行政府首购和订购制度;建立政府质量奖励政策,对新获得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可从新型工业化专项引导资金中给予50万元的奖励;为加大标准化建设力度,省政府每年划出专项经费1500万元用于标准化建设。同时,还将通过加强质量人才建设、加快法制建设步伐、引导科技创新等方式给予质量工作更多保障。

    湖南省质监局局长蒋新在谈及质量兴湘工作时不禁感叹:“质量兴湘战略不论在重视程度,还是实际作为上,都前所未有。”

    当质量兴湘的号角响起,长沙响应、娄底响应、株洲响应、衡阳响应、岳阳响应……在全省县市中有45个县市早已开展“质量兴县”、“质量兴企”。

    三湘大地,风生水起。湖南迎来了质量事业发展新的春天。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