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万里行》>>

[产经观察]洋葡萄酒销量激增质量堪忧

2009-08-17 11:03:51 中国质量新闻网

    目前,一些地方城市成为劣质洋葡萄酒的重灾区,而目前对于洋葡萄酒出现的一些问题,却没有得到很好的监管。

文/吴勇毅 陈渊源    

    尽管遭遇金融危机,然而洋葡萄酒大举进军中国市场却达到一个历史高潮。据海关方面的数据统计,国内在2008年共进口6389439箱(9升一箱)包装在两升以下的葡萄酒,比起2007年增长了36%,显示了洋葡萄酒总量继06年之后仍呈大幅上升趋势。而2009年上半年,洋葡萄酒增幅仍不小于30%。一些沿海城市今年上半年进口的葡萄酒更有望同比增长100%。

    专家预测,洋葡萄酒2009年国内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升至18〜20%左右,目前洋葡萄酒正通过“价跌量增”的“口红效应”,分割、蚕食国产葡萄酒中低端份额。如今在东南沿海许多城市的超市、卖场都看可见堆满了洋葡萄酒的专柜,数十种包装各异的洋葡萄酒正在做大特价,其中不少是100元以下的品种。

    就整个葡萄酒行业而言,虽然目前张裕、长城、王朝等几大品牌占据了60〜70%的市场份额,洋品牌还未对国产品牌构成大威胁,但如今大量洋酒入华,各大国产葡萄酒运营商也感受到从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洋葡萄酒何以逆势飞扬

    金融海啸频频冲击,洋葡萄酒却何以不减反增?

    业界专家分析认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内巨大市场空间使越来越多的洋葡萄酒企业将目标瞄准中国,而WTO的全面放开,促使中国关税进一步降低,更是吸引了洋酒大量涌入国内。

    2006年1月1日起,进口瓶装葡萄酒关税由43%下降到14%,综合税率由85.9%下降到48.2%,进口散装葡萄酒关税从43%下降到20%,综合税率从85.9%下降到56%。进口关税的下降,大为降低了洋葡萄酒的成本,有力提高了它们的竞争力。

    目前我国葡萄酒人均消费量为0.35升,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10。随着葡萄酒对白酒替代作用逐渐明显,预计我国葡萄酒市场仍将有200%的增长空间。尽管短期内宏观经济下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避免,但葡萄酒行业在国内的长期发展前景,让国际巨头们对中国未来的市场充满信心。

    而在金融危机冲击之下,造成了政务酒、商务酒的缩减,使高端葡萄酒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市场销量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这些变化迫使一直高高在上的洋葡萄酒低下“牛”头,放下身段,降低价位,调整产品结构,逐步向中低端价位转移,以迎合当前的消费状况。

    另外,洋葡萄酒在拓展渠道、供应链协作方面找到更为稳健、实效的好办法,突破以往销售的瓶颈。今年5月在厦门举行第7届中国(厦门)国际食品交易博览会上,中外厂商合作者联合推出新型、领先的经营模式,减少了中间环节,从而大为降低采购成本与经营风险,实现多赢。

    同样,今年7月举行的第四届广东国际酒博会,有关主管方出台了《广州保税区国际酒类交易中心项目扶持办法和便利服务办法》等一系列优惠政策,规定今后参加广东国际酒博会的酒商能获得广州保税区国际酒饮交易中心长达9年免税商铺进行常年展示交易,并享受海关、商检、保税、物流等“一站式”服务。该项目一经推出,即获得了法国波尔多、意大利托斯卡纳、美国纳帕斯山谷、智利卡萨布兰卡、澳大利亚布鲁萨、南非开普敦等全球葡萄酒主要产区各大酒庄的热烈响应。这些举措,客观也为洋葡萄酒商营造了一个优惠便利安全的营销、物流平台,增强他们在中国做大市场的信心。

    泥沙俱下荆棘丛生

    在洋葡萄酒大量涌入时,随之也带来了不少问题,这也为今后可能将面临的“诚信危机”埋下了隐患。

    近期,广东省经贸委及有关部门针对市场上销售的各类葡萄酒的抽检结果显示,洋葡萄酒合格率较低,问题不少,整体质量不容乐观:有近1/3洋葡萄酒产品质量不合格,抽检不合格的产品包括原产智利、澳大利亚、美国等国的干红葡萄酒等。

    问题之一,超量使用防腐剂(山梨酸或山梨酸钾)和超范围使用甜味剂。有些酒商低价买进欧美地区卖剩的低劣葡萄酒原汁,由于质量低下,又要经过远洋长途跋涉,不良酒商会在原汁当中加入过量防腐剂以防远洋长途颠簸过度氧化,造成质量不合格。

    问题之二,洋葡萄酒行业已经形成胡乱加价的潜规则。部分针对三四线市场的葡萄酒运营商以及一些希望采用短平快运作手法迅速获利的非酒类品牌运营商,往往会在定价、折扣、品质方面作大量文章,由此使整个洋葡萄酒市场呈现出了价格高度混乱状态。由于进口关税大幅降低,去年广东口岸进口2升以上大容器葡萄酒进口均价为0.85美元/升,再加上洋葡萄酒进入国内要收的10%的消费税,14%〜20%的关税及17%的增值税,总成本仅为10元人民币左右,这些洋葡萄酒到了中国市场,标价都在百元以上。

    问题之三,杂牌众多纷乱,品牌沽名钓誉、名不符实,售后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现在国内很大比例的洋葡萄酒供应商是从最初的贸易公司转变而来,他们大多是做葡萄酒散装进口,将原汁运到国内进行灌装贴牌销售。散装洋葡萄酒在分装过程中,有些不良酒商会乘机以廉价的食品原料进行勾兑。某些所谓的国际品牌,就是这些酒商在国内注册的,国外根本没有该品牌。他们却在商标上堂而皇之地标注“原产的法国波尔多”等,傍上洋名牌,混淆视听。

    问题之四,消费者对葡萄酒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对辨别洋葡萄酒的质量缺少办法,无法从外观上进行辨别。同时,一些消费者过分迷信洋葡萄酒,不够理性。于是,很大一部分劣质洋酒混迹其中,借机忽悠消费者。目前,一些地方城市成为劣质洋葡萄酒的重灾区,而目前对于洋葡萄酒出现的一些问题,却没有得到很好的监管。

    有资深业内人士向媒体透露,近期一些城市所爆出的这些质量问题只是“冰山一角”,随着洋葡萄酒的大量涌入,未来各种质量问题或将更加凸显。

    谁来严把质量关

    洋葡萄酒降低身价大量入华,一方面可激活国内葡萄酒市场的竞争,丰富葡萄酒市场,改善百姓生活,另一方面也可带给我们国外葡萄酒企业先进的理念、精湛的技术工艺、科学的种植模式以及丰富的葡萄酒文化,从而通过竞争加速我国与世界水平的接轨和融合,提升我国葡萄酒企业的综合实力。

    因此,洋葡萄酒价格的“平民化运动”本来是件好事,然而,在其身价接近国产中低端葡萄酒的背后,其质量、价格及售后服务等上出现不少问题应值得让业界的关注与思考。

    “杂牌葡萄酒的‘作祟’,扰乱了正规洋葡萄酒市场,害苦了我们品牌洋葡萄酒代理商。”温州一位洋酒进口经营商叫苦道。

    当前,洋葡萄酒在质量、价格亟待加强监管,渠道和品牌推广也有待加强、提高,这些都是为了保护合法、正规的洋葡萄酒代理商,促进洋酒市场更好地发展。

    目前,美国、俄罗斯、德国等都有比较完善的酒法来规范进口酒市场,相比而言,我国的酒类市场缺乏专门的酒类管理条例、独立的机构部门来约束、监管洋酒。

    目前,监管洋葡萄酒,主要应从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监测制度、制订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强化食品添加剂的管理、明确食品生产经营者是第一责任人等事项做起,并以法律形式强制执行。

    有一点这里还必须重点指出,尽管近年来洋葡萄酒数量和市场不断扩大,然而长期以来,洋葡萄酒并没有出现占主导性地位的品牌,贴牌、OEM品牌居多,而其繁多的品种难以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未形成品牌相应,消费者对其的认知度不高。另外,洋葡萄酒商目前还缺乏张裕、长城等本土巨头强大的资金实力和网络渠道,而其急功近利思想却严重,使品牌塑造、市场销售面临“瓶颈”,不利于洋葡萄酒品牌长期培育、壮大。

    在此背景下,品牌化运作、推广和塑造应成为洋葡萄酒厂商适应中国市场、提高品质后做大做强、打造形象的又一必要战略举措。而品牌化在改变洋葡萄酒在中国运行轨迹的同时,无疑将加快国内葡萄酒市场的成熟、规范和壮大,最终可望实现双赢共荣。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