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万里行》>>

[消费透视]漫游费何时能“下课”?

2009-08-17 10:53:27 中国质量新闻网

    虽然技术的进步早已使漫游成本急剧下降,但中国一直维持着很高的漫游费,这成为电信运营商暴利来源之一。

文/谭志娟    

    “漫游费太贵了!”7月12日,李霞(化名)在电话另一头对记者抱怨道,“现在为了节省长途漫游费,我买了一部电信手机,这样打长途比我的动感地带手机每分钟至少便宜一毛五。”

    李霞是记者的一个朋友,江西人,网络编辑,自上大学起就在北京北漂,至今已有6年了。她是一位很恋家的女孩,周末打电话给父母已是每周必修的课程,即使她已有一部手机。

    据李霞介绍,她每次打电话回家,即使拨打了17951,每分钟的费用仍需三毛五,每周末跟父母通电话大多在半小时以上,这对于月薪不到2000元的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源于东西部差距

    自上世纪90年代,我国就收费漫游费,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不再收取国内手机漫游通话费,那么我国为何还收取手机漫游费?国内漫游通话费是如何产生的?

    据记者了解,漫游费的收取源于上世纪90年代,当时,我国移动通信事业刚刚起步,全国手机用户不到1000万,而且东部地区无论在网络资源、用户数量和资费竞争上都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考虑到这种不平衡性,当时就提出了收取国内手机漫游通话费的办法。

    这就意味着,如果你是西部地区的消费者和用户,你去买东部地区,比如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号,然后到西部地区去使用,这样的话,等于是使用了西部地区的网络,但是资费是交给东部运营商,而西部的移动通信事业将无法得到正常发展。“如果这样,就会加剧我国移动通信事业发展的不平衡。所以就建立了一个门槛,你手机离开你手机注册的当地,费用要提高,这样的话就不会有西部地区的用户来买东部地区的手机号了。”一位业内人士分析道。

    当时设置了我们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省、不同市之间的这种漫游费,就是相当于关税保护。目的是保护西部欠发达地区刚刚开始起步的移动通信的行业的发展。让西部地区的移动通信的企业也能够得到相应的收入。这样的话,使得它可以积累资金,然后促进网络的发展。

    长期关注电信资费问题的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阚凯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但是这个10多年以前的事情了,到目前,至少是说从2000年以后,应该说我们国家的移动通信的状况,发生了一个根本的变化。中国移动在2002年,在全国的最后一个省市自治区西藏都实现了盈利。而且我们国家现在的移动通信的网络,已经不但是全世界规模最大,而且是覆盖质量最好。就是10多年前,要对西部地区进行保护,现在已经根本不需要了。”

    阚凯力教授认为,在西部地区的通信市场无需保护的情况下,漫游费现在已变成电信运营商牟取高额利润的工具,这对消费者来说是不公平的,而且由于漫游费用高昂,信息交流的成本也居高不下,这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来说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存在下调空间

    “3G资费、长途通话费以及手机漫游费都还有下降空间。”7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娄勤俭在中国政府网访谈时如是表示。

    与此同时,5月22日,有媒体报道称,国家发改委今年曾经向国务院提交一份计划书,当中提及有意取消移动电话漫游费和固定电话月租费,目的是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另一个目的则是促进3G服务的使用。不过,该消息公布的第二天,就有权威人士通过媒体表示了否定态度,指出这一说法只是个别专家的意见,并非国家发改委的建议或文件,而且已被否决,原因是会造成运营商经营混乱,运营商经营收入可能因此减少上千亿元。

    据记者了解,现在漫游费都是以省区为单位,一出本地就收取漫游费。多位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表示,我国漫游费还有下调的空间。

    “现在手机漫游费还有下调的空间。”7月16日,银河证券研究员王国平在接着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电信运营商设备折旧已经很低了,而漫游费还这么高,有点不可理解。

    王国平认为,“其实不需要收取漫游费。对手机漫游费与家里的固定电话的座机费,我有点不理解,它们就像家里的水管与燃气管需要缴费似的。”

    7月16日下午,东方证券研究所通信行业一位姓周的分析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我国漫游费有降价空间。”

    “短期内取消漫游费有点不可能,但是漫游费下调是一种趋势。”上述东方证券分析师表示,不过,手机漫游费下调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最近几年,通信资费每年基本上保持了20%的下降速度。”7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娄勤俭在中国政府网访谈时表示,网络有个投资效应问题,一开始投资需要很多钱,要保证它的发展,要保证一定的费率水平。但是,建完以后,它是逐步完善和维护,这个时候投入成本比较低,所以费用下降是有空间的。

    但是,如何通过我们的创新技术能够保证为老百姓提供很好的通讯服务,又能把资费降下来,这是有机会的,但是还要研究资费的问题,原来打电话是靠分钟计算,将来带宽已经不是问题的话,可以从收费上应该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从投入的角度,还是从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角度,这个降价是有空间的。

    下调要保持一个度

    值得一提的是,娄勤俭还表示,这有一个过程,要保持一个度。“因为现在3G正好是大投入的过程,我们也应该要求它不能超过2G的收费水平。所以有的人出来说3G要超过2G的收费水平,这是不对的。其实,3G要比2G的收费更便宜。因为过去就打个电话,现在3G方便了,一会儿点个网页看看,带宽占的越多,费用就越多,那不是费用涨了,而是你占用的通信资源比原来要大。”娄勤俭说。

    我国电信资费当中(长途)比国外要高很多,那么从成本方面考虑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距呢?

    对此,娄勤俭表示,这有一个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我国通信费用的管理以前是按照行政区域划分的,建网也是按行政区域进行,这样在网络之间,主网的技术难度更高花费更大。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管理体制的变革,长途通话费用和手机漫游费都是可以降价的。目前湖南“长株潭”区域正在进行取消长途通话费试点。

    记者获悉,湖南省长株潭通信一体化已于今年正式启动,实施第一阶段通信同费,即取消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固定电话之间通信的长途收费;取消长株潭三市归属移动电话之间通信的长途费、漫游费,实行统一资费。这样,从2009年元旦开始,正式取消了长株潭之间长途费、漫游费,固话通话最高价格由每分钟0.7元降为0.3元。

    而对于每分钟0.3元的标准,湖南省通信事业管局市场处处长陈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每分钟0.3元的标准是固定电话本地网营业区间话费标准,类似于长沙市用户拨打长沙县、望城县、宁乡县、浏阳县的市打县每分钟0.3元的费用标准,目前还不是长沙市话标准,即前3分钟2毛2,超过每分钟1毛1。

    实际上,取消手机漫游费一直以来都是公众议论的话题。那么,何时全国能取消漫游费?对此,娄勤俭表示,“这跟改革有关系,我认为这个还是要通过试点慢慢来,根据试点进行一些判断,那时候回答就方便一些,因为现在试点还在进行中,我没法对这个进行详细的回答。”

    值得注意的是,有业内人士预测,随着各地区手机资费不断下降并逐步接近成本价,国内漫游费将逐渐降低,最终将消失。

    谁在阻碍取消?

    那么,至今谁在阻碍我国漫游费的取消?

    “漫游费!还是漫游费!每年春节既是千家万户团聚的日子,也是电信运营商日进斗金的日子。取消漫游费我是绝对赞成的。”2008年1月7日,在监管层召开“降低移动电话国内漫游通话费上限标准方案”听证会前夕,一位网友在其博客中如是表示。

    事实上,2007年5月初,信产部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用户意见调查问卷,至去年5月底结束,共有近3万名手机用户参与了此次调查。其中,有43%的人表示,每年有10天到45天处于漫游状态;45%的人表示支付每分钟0.7元到0.8元的漫游费;64%的人认为漫游通话费应和本地通话费相同;22%的人认为漫游通话费只应比本地通话费高0.1元钱。

    虽然技术的进步早已使漫游成本急剧下降,但中国一直维持着很高的漫游费,这成为电信运营商暴利来源之一,近年来不少消费者和学者都呼吁“取消漫游费”。但问题迟迟未能得到解决,“主要原因在于,取消手机漫游费将对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电信运营商的业绩产生重大不利影响。”一位分析师表示。

    “监管层在漫游费里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既要考虑到消费者的服务水平,同时也要考虑到电信运营商的利益。”上述东方证券分析师表示。

    该东方证券分析师还表示,目前取消漫游费还面临一些困难:一是电信企业经营需要考虑。比如,你在上海买的号,无论你出差在哪个城市打电话,成本都在上海,“短期内双层运营模式很难取消”。二是电信企业收益减少会对股东有压力。电信企业大多都是上市公司,丰厚的利润一下减少会对股东有压力。三是我国技术还存在一定问题。

    据悉,如果完全取消漫游费,预计中国移动每年就会因此减少几百亿元的营业收入。中国联通一位高层曾透露,2005年中国移动年漫游费收入大约为490亿元人民币,近两年,中国移动年收入增长率均在20%以上,可以想象,取消漫游费将使中移动每年减收数百亿元。

    但不管怎样,近年来,一些专家纷纷呼吁下调或取消漫游费。“我的观点是取消手机国内漫游费,而不是降低”,2008年,降低手机国内漫游费听证会的北京候选代表之一,中国社科院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谢延德曾明确表示,“手机的作用就是移动通信,为什么要交漫游费?如果是这样,打座机好了。”

    取消漫游费无疑有利于消费者。但不管何时能取消,漫游费下降必将是一种趋势。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