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万里行》>>

山寨文化攻城略地,谁该反思?

2009-01-03 00:00:00 中国质量新闻网

   山寨文化并不能简单地与“创新”划等号,也不能被视为“低俗文化”而一棍子打死。

    ◎ 吴  江

   从2003年开始出现山寨手机直到各种山寨产品,“山寨”一词已经从经济行为逐渐演变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这里的“山寨”,指的是涉嫌仿冒或伪造电子产品的行为。2008年二季度,广州海印市场惊现山寨平板液晶,其中不少甚至已经打开了海外销售的渠道。如今,山寨相机又开始大规模的登陆网上销售平台和卖场,更加见证了山寨文化的“进取”精神。山寨机“粉丝”团体正越来越庞大,“山寨机已成为DIY文化”的说法也正越传越广。有人说,山寨文化就是“低俗文化”;有人认为山寨文化也有其存在的特殊意义。(《央视新闻联播》12月3日)

   山寨文化当然是相对“主流文化”而言的。某种程度上,“山寨之于主流”就好比“边缘之于中心”、“旁门之于正道”。

   不过,尽管山寨文化多少有点边缘化,甚至有点旁门左道的味道,但是,当“山寨”发起对“主流”的攻城略地时,却往往令一向以主流自居的中心文化措手不及。

   不可否认,山寨文化确实起步于对主流文化的模仿,毕竟,当主流已经树立起它的商标,甚至形成市场的垄断时,模仿并嵌入几乎是唯一的途径.然而,更应看到的是,山寨文化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模仿,而更有超越和创新。山寨产品的物美价廉,以及对主流垄断市场的冲击,不仅是“山寨”创新与超越的证明,更是驱使主流市场不断进取的一条不可或缺的“鲇鱼”。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山寨文化,我们不妨少些对其效仿主流的嘲笑和指责,而多些对其创新与超越精神的肯定与致敬。

   山寨文化并不能简单地与“创新”划等号,也不能被视为“低俗文化”而一棍子打死。要将“山寨文化”在与“山寨产品”加以区别。山寨产品确实存在对于名牌产品的模仿甚至抄袭,这样的行为确实涉嫌侵犯知识产权,因此从保护知识产权的角度出发,山寨产品当然必须铲除。不过,山寨文化的创新意识也同样不容否定。之所以山寨文化的粉丝团越来越大,甚至一些山寨自身也成了品牌,其实正说明山寨文化有着自己的创新精神和生命力。

   基于上述视点,对于山寨文化这柄“双刃剑”,我们不妨趋利避害,既规避其侵犯知识产权的“恶”的一面,又善待并发扬其“创新”精神这“善”的一面,才不失为务实明智的态度。

   而对于以中心自居的主流文化而言,当山寨文化攻城略地之时,在愤而追究其侵权之际,恐怕更应反思自身的内功不足。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