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万里行》>>

节能家电何以进退维谷

2008-11-10 10:47:48 中国质量新闻网

   节能有两条路可走,一是负责任的企业走高端路线,采取高品质、高价格的方式,这样势必会把普通消费者挡在门外,使节能家电无法真正普及;另一条路就是一些不负责任的企业无论产品节不节能,都以节能为幌子标出更高的价格,或者用节能来为低端产品打招牌,最终伤害的还是节能家电本身。

    节能家电推广难

   2004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发布《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标志着能效标识制度在我国正式建立。根据第一批能效标识产品目录及相关要求,自2005年3月1日起,凡中国生产、销售、进口的家用空调和冰箱必须贴上“中国能效标识”标签,没有标识的产品一律不准上市销售。

   节能标识推广3周年了,笔者走访了几家家电卖场,虽然有许多顾客在向推销员咨询具体产品的规格、性能和价格,但是节能产品并不叫座。

   据了解,商家为推广节能产品甚至精确计算出产品的“节能数字”:比如普通冰箱的平均日耗电为1.2千瓦时,而节能冰箱只有0.5千瓦时;在同等情况下,节能空调与普通空调相比每小时能节电0.15千瓦时,一天使用8小时可节电1.2千瓦时。

   然而,市场并没有像厂商期待的那样,全面进入“节能时代”,消费者的感觉是节能家电虽然节能,但不省钱。

   专家认为,从理性的角度来看,消费者在选择的时候要比较购买节能产品一次性多支付的成本,与长期使用后所节省的成本。以空调8年、冰箱12年的使用寿命来算,如果一次性多支付的成本比节省的电费额度要低,就可以选择节能产品。但从消费心理来看,消费者更加注意一次性的付出。如果一台节能空调8年才节约1000元,而买的时候就要一次性多付800元的话,大部分人还是会选择便宜的,即能效比低的。除了价格比普通家电贵得不太合理外,节能家电的节能效果并不太令人信服。

   “每天耗电0.42度”、“全年节省3成耗电量”、“让您的电费打8折”……诸如此类的节能冰箱促销宣传之声,在各大家电卖场里可以说是不绝于耳。但是仔细琢磨一下就会发现,厂家的很多促销宣传实际上往往都是经不起推敲甚至没有标准依据的。

   笔者从一家电公司技术部门了解到,以一款号称“日耗电0.42度”的节能冰箱为例,这个数据实际上是厂家在“空载”状态下的实验室测试数据,就好像汽车百公里油耗的厂家数据是在“匀速”状态下测试的一样,实际上只是一个理想值。真正的耗电量,还必然关系到冰箱里食品的多少,开关冰箱门的频繁程度等等。

   而节能空调面临的则是另一种尴尬。普通百姓家用空调器夏天用两个月,冬天供暖期前后或者最冷时用一个多月,一共100天时间左右。一台普通空调价格大约在1500元~2500元,而一台同等匹数的变频节能空调,大概要花3000元。如果按照居民电价平均每千瓦时约为0.47元计算,按节能空调每天节约2千瓦时计算,10年才节省约1000元电费。空调跟冰箱不同,使用频率比较低,所以公认节能的变频空调的节能功效不如冰箱明显。

   其他家电如电视机,由于能耗本身就小,故节能并不为购买者所关注。洗衣机的使用总时间不多,故人们也不太关心其是否节能。

     家电厂商关注节能

    节能减排从未像今年“两会”期间一样,受到如此强烈的关注。包括苏宁电器董事长张近东、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等家电业代表的提案都与节能有关。

   李东生认为,政府应尽快建立平板电视能耗标准。而周厚健也认为,应该尽快将空调能效等级门槛提升至二级。

   家电龙头企业掌门人不约而同地倡导家电节能环保,标志着企业推动节能产品已从过去的“被动”变为“主动”。

   实际上,从两年前开始,关于推广节能家电产品的呼声就逐渐传出,但从这次“两会”代表的议案可以看出,在节能家电产品的生产上,家电企业掌门人对建立长效节能机制的呼声开始提高,而不仅仅是处在产品政策扶持的层面上。

   李东生建议为节能降耗立法,将节能定为硬性规定,与国际接轨,并将目光聚焦在平板电视的节能问题上。他这样算了一笔账:今年中国的液晶电视销量可能达到800万台,如果这800万台电视每天工作4小时,每年就需多消耗23.3亿度电,相当于几个大型火力发电厂年发电量的总和。

   此外,在白电领域,国家预计在明年将节能市场准入门槛从现行5级提升至2级。对此,在本次“两会”上,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更是力主将空调能效等级门槛提至二级。他表示,如果将定速空调的能效入门标准提高到3.2(二级能效等级),并将每年2177万台的5级能效定速空调换为能效比3.3以上的变频空调,则一年可省电328亿度,总体节省人民币164亿元。

   应该说,家电企业如此关心节能,是有其深刻背景的。因为就家电企业本身而言,成本上涨逼迫家电企业主动寻求转型。由于铜、铝、钢铁等资源性原材料上涨,同时新劳动法出台后的企业劳动力成本上扬等种种因素,迫使许多长期徘徊在盈利平衡点边缘的家电企业不得不通过淘汰中低端产品、加大中高端新品更新速度等手段,以实施“高端转型”为契机,化解成本上涨的压力,恢复和确保企业的盈利水平。

    而在转型手段和方法上,多数家电企业将宝押在了节能家电上。

   目前,我国的电视机保有量高达4亿台,如果按每天待机2小时耗电0.02度计算,全国彩电一年的待机耗电量就高达29.2亿度,相当于大亚湾核电站全年1/3的发电量。我国彩电的能耗大约占我国居民总电耗的10%左右。这其中大部分老式CRT电视待机能耗都在10瓦以上,如果电视待机能耗都降低1瓦,以每天待机2小时计算,全年可节电2.9亿度。

   而要达到待机能耗不高于5瓦,就必须使用新一代电视机,如液晶电视。这有利于产品的更新换代。

   但家电企业面临的问题是家电产品价格逐年降低、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家电企业面对的压力很大。生产节能空调至少要将生产成本增加300元左右,而这些成本最终只能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在这种背景下,节能有两条路可走:一是负责任的企业走高端路线,采取高品质、高价格的方式,这样势必会把普通消费者挡在门外,使节能家电无法真正普及;另一条路就是一些不负责任的企业无论产品节不节能,都以节能为幌子标出更高的价格,或者用节能来为低端产品打招牌,最终伤害的还是节能家电本身。

   上述种种迹象表明,在高成本、高环保要求、高度成熟市场环境等因素下,我国家电企业必须要实施新一轮的技术转型。而转型的核心内容就是以技术打造节能价值型新品和精品,确保企业的合理利润,支撑企业在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上的投入力度和比重,从而找到一条节能增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政策必须支持节能

    2008年4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开始正式实施。修订后的节约能源法明确提出将节约资源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新法加强了有关的节能国家标准,对落后的、耗能过高的用能产品实行淘汰制度。在未来的几年中,家电产品将全部纳入能效标识管理系统,并且严禁企业利用能效标识进行虚假宣传。新节约能源法的实施必然引领中国家电进入全新的变革时期。

    在这一变革时期,必须十分重视国家政策对节能产品的扶持和导向作用。

   首先,政府应建立高效节能产品生产、监督、销售、使用、补贴的市场机制,这也是符合国际惯例的。因为按照发达国家的节能产品推广经验,往往政府的政策扶持是推广的“利器”。譬如美国环保署从1991年开始实施绿色照明计划,每年投资10多亿美元用于推广高效照明产品;而美国《能源政策法》规定,2004年起每年拨款3.4亿美元给州政府,用于鼓励购买节能新产品。有鉴于此,政协委员、致公党北京市委专职副主委谢朝华今年“两会”的提案,就是建议国家制定节能补贴政策,推广节能家电,还应在贷款和税收上给予优惠。

   苏宁电器董事长张近东则认为,政府可以实施积极的财政补贴,刺激上游厂家进行节能技术开发。

   同时,面广量大的政府采购要向节能产品倾斜。2006年政府采购金额达到3500亿元,2007年达到5000亿元,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市场。

   早在2004年12月17日,财政部和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发布了《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应当优先采购节能产品,逐步淘汰低能效产品。

   此间,国务院办公厅也下发通知,要求各级政府建立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在积极推进政府机构优先采购节能(包括节水)产品的基础上,选择部分节能效果显著、性能比较成熟的产品,予以强制采购。

   同时,国务院办公厅在通知中严厉指出:目前,政府机构人均能耗、单位建筑能耗均高于社会平均水平,节能潜力较大,有责任、有义务严格按照规定采购节能产品,模范地做好节能工作。

   一组来自国家有关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政府机构年电力消耗总量占全国总消耗量的5%,能源费用超过800亿元,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超过世界头号耗能大国美国政府机关1999年平均水平的33%。也有数据显示,政府机构的人均用电量,相当于普通居民的19倍。

   专家认为,政府机关作为耗能大户,全面推行使用节能产品,不仅能够降低能耗,还能在全社会形成表率作用,促进节能家电成为主流产品。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