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万里行》>>

中国制造:主动出击挽回信誉

2007-09-14 15:03:00 中国质量新闻网

  由于近期美国舆论界对中国产品负面报道很多,大大影响了中国产品在美国民众眼里的信誉度。据Zogby民意调查机构8月7日的报道,目前82%的受访民众不放心中国食品的安全。

  为此,本刊特邀美籍华人、质量专家吴达纯博士,针对中国产品在美遭遇“质量门”事件撰稿。吴博士从多方面分析了中国产品在美销售的情况和特点,并为中国企业如何应对质量事件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各行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产品的质量也不断提高,许多国际名牌纷纷将制造工厂迁往中国,使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中心。美国有的小型企业因无法与中国产品竞争而倒闭。目前美国的日常用品及家庭电器很多都是在中国制造或组装的。一般民众光顾的超市如沃尔玛等卖的货品60%来自中国。食物类产品因为不必标出原料来源,还不显著,但据报道很多添加原料来自中国。因为中国价廉物美的日常用品源源不断地进入美国,降低了一般家庭的日常开支。譬如电风扇只卖9美元,DVD放映机原来卖250美元以上,但四川长虹电器进来后,50美元便可买到。目前中国产品价廉物美,没有其他国家产品可以取代。但由于近期美国及欧洲舆论不断针对中国产品安全性做负面报道,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信心明显不降,有些消费者宁可出高价钱买非中国货。

  中国产品遭遇不公平待遇,始作俑者是不了解中国产品的媒体。那么如何维护中国产品信誉度、使更多的外国消费者接受中国产品?在此,笔者想从五个方面略谈几点建议。

  加强与美国媒体沟通

  虽然墨西哥、印度等国销美被查出的不卫生食品也不少,法国及英国的食品也有不符美国卫生安全标准的,甚至美国名牌厂商也难免出错。但美国新闻媒体却很少大幅度报道,即使报道也是限于针对出事的厂商,不会以偏概全地指向整个国家的产品。但就今年5月对因宠物饲料中毒引起的事件却很明显地把矛头指向了“中国制造”。

  这次事件表明,中国厂家应该未雨绸缪,积极加强产品质量及安全性的防范工作。最近,中国国家质检总局的领导及外交部发言人都已对中外记者举办了说明会并制定出了明确的应对措施,加大了执法力度。中国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也聘请了公关公司与美国国会沟通,这都是很好的做法。但与媒体建立良好关系是长期的工作,中国政府与厂家应经常与境外媒体保持联系,多做一些介绍中国的良好质量管理体系及具体做法的正面报道。另外,如发生质量事件,要积极提供事实数据,向传播媒体以读者投书的方式为自己辩解,并指正那些媒体夸大其词,以偏概全,替中国产品正名。

  严格遵守卫生安全法规

  中国有健全的质量管理法规,有3C认证体系保障产品安全,也有很认真执法的官员,笔者相信只要彻底执行有关法规标准,应该会有成效的。据悉,中国出现质量问题的食品大都是由小企业小作坊生产出来的。由于小作坊很多,监管起来的确不易。现在许多在美国畅销的中国风味的肉类及冷冻类食品也都是由10人以下的旅美华裔所经营的小企业生产出来的,数量也不少,笔者曾到过这些小作坊检查过,每个华裔企业都能爱护商誉,守法重卫生,极少发生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

  笔者认为,对于食品质量管理,只有法律是不够的,必须扩大宣传,积极引导,要有适当的人彻底执行,消费者也要提高对食品卫生安全的认识,配合政府督导不良厂商,不买无检验合格标志的产品,对明知是不法产品而为图利贩卖的商人也应予以处罚。笔者觉得事在人为,只要当局下决心一定可以办到。笔者非常赞成刘源张院士建议的对小企业小作坊“一打二帮三培训”的办法。但整治处罚时应公正合理,对知识水平不够,无心犯错的,要让企业主及员工充分了解遵守卫生安全法规的原由及重要性,对明知故犯,昧良心害人的制造人及销售者,应加重处罚。

  积极了解外国的安全标准

  中国厂商为美国名牌厂商或有声誉的进口商生产的产品,因有产品规格可循,只要遵守规格,不偷工减料,质量及安全应该没有问题。但为一些小规模的进口商生产的产品或零件却常出问题。卖家通常是根据买家的要求规格及愿意出的价钱出货,产品不符合安全卫生规定或移做其他用途,买家要负大部分责任,不能全怪卖家。在美国开一家进出口公司很容易,有些公司对产品安全需要或在何种状况下使用,可能根本不了解,也开不出适当的产品安全规格,得靠供应商提供规格。所以供应商应该了解所供应的产品是由什么人、在什么场合、如何使用等问题,根据人体工学的原理及有关法规对产品做适当设计,才能减少错误,保护产品的安全及本身的声誉。由于中国产品销美的量很大,不可避免在安全方面出问题,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还特别用中文出台了“制造更安全消费品手册”,可以在www.cpsu.gov的网站免费下载。此手册浅显易懂,建议准备把产品外销美国的中国公司应认真研读,充分了解美国的相关规定和标准,以便更顺利地把产品销往美国。

  强化品牌意识建立行销通道

  据笔者了解,大部分的中国制品是为美国品牌代工,由于竞争激烈,中国代工厂商的利润不高。如果产品受欢迎,消费者及大公司采购者所知道的只是该美国品牌。而品牌的拥有者可以到全世界各地去找供应商,只要能找到比中国制品提供更好品质让其获得更高利润的来源,品牌拥有者一定会改变供应商的。笔者便有过亲身经历,在好不容易为一家台湾冷冻食品生产商用台湾的品牌打开华盛顿地区市场后,此生产商将全美总经销权让给一家进口商并用该进口商拥有的品牌打市场,由于价廉物美,其很快地建立了销售网,生意很好。一旦市场稳定,进口商便开始要求生产商降低利润,降了几次到了无利可图,进口商开始向泰国及中南美洲报价较低的国家进货。目前该产品在美国很畅销,但原来台湾的生产商却已早如秋扇见捐了。

  据报道,大型购买商如沃尔玛等便是经常要求供应商降低利润或吸收因美金对人民币贬值的汇率差价。除非能不断地提高生产力减低成本,否则只有无利可图或偷工减料。许多中国制造属于劳力密集低技术型产品,很容易被其他国家取代,现在美国市场上,越南、印尼、东欧等国家制造与中国类似的货越来越多,建议中国生产商应尽速提高技术含量,建立自己的品牌,打开自己的行销通道,只有这样才不会为被劳资更便宜的国家赶上或受进口商的操纵。

  不要贪小利而影响国家声誉

  卖方应遵守买方的规格制造,要修改规格时必须经过买方同意。最近出事的美国轮胎进口商指控中国生产商没有经过他们同意,减少了一道工序,影响了轮胎的安全性。经调查,事实的真相是中方严格遵守了双方的约定。7月份的美国质量文摘有一篇文章也说出作者本身与中国厂商打交道的不良经验,他说中国生产商为了偷工减料,擅自改变美国工程师的专利设计,把建高楼大厦承重的铝结构减料90%,幸亏检查时被发现,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作者还指出,有些中国供应商送给第三方检验公司如UL公司验货的品质与交货的品质不一样。甚至把已被查出的不良品掺入良品中运出,虚伪作假,鱼目混珠,影响验收抽样的准确性。如果所控属实,这些故意的贪小利的欺骗行为,毫无疑问地会影响厂商本身的长久利益及中国产品的声誉。如果所控不实,也应予以反驳,澄清事实。

  笔者相信中国国内厂商出货是根据国外进口商的订单要求制造出货,但也不可盲目接订单。美国食品药监局对进口食品的抽检率只有1%,而且因进口海关的不同而松严不一,所以有进口商偷机蒙混过关。

  此次谨将本人在国外对中国产品质量的所见所闻写出,以供国内厂家及质量界的同仁参考。祝福中国除了能继续保持世界制造工厂的美誉之外,还能创出更多的自己名牌,在全球建立独立自主的行销通道。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