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万里行》>>

联通在信:莫名收费疑云

2007-06-05 00:00:00 中国质量新闻网

近年来,随着通讯事业的快速发展,人们使用手机的频率越来越高。然而,在五花八门的机型和多种网络服务带给消费者便利的同时,也有一些涉嫌隐性收费的资费定制,悄悄地伸向了消费者的腰包。

   近日,网上一篇题为“莫名侵吞广大联通用户人民币近千万”的帖子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帖子中不仅曝出“联通在信”业务涉嫌乱收费的问题,而且还现身说法,列举了河北一名联通用户被莫名其妙地扣除“联通在信”50元费用的事实和消费者艰难的维权经过。该消费者气愤地说:“和我同样命运的联通用户不下百万,粗略估算起来应该不下几千万元的巨额资金被两个公司和某些人不法获得。”

   随后,记者又发现,多个河北的联通用户也通过互联网对自己遭遇的“联通在信”不明收费发出不平。更为巧合的是,当记者查阅自己往月的交费单据时惊奇地发现,从2006年11月办卡起截至今年4月底,记者的话费单上也多了每个月10元钱的“联通在信”费用。同其他几位联通用户所反映的情况一样,记者并未申请办理这项业务。既然没有申请过,那么这项费用又从何而来?为弄清事实原委,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联通承认与SP合作

    5月8日上午,记者赶赴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华南大街的联通营业厅了解情况。

   营业厅内人来人往业务繁忙,大厅内的四五个接待窗口前都站着排队的人群,其中有续交手机费用的老客户,也有正在办理入网手续的新用户。另外,还有一些和记者一样前来咨询不明收费的消费者。

   得知记者是来询问“联通在信”业务的相关事宜,站在大厅里面一位身披宣传条幅的男士告知记者,这件事需要打印出机主的详细交费单据才能说清。随后,记者在那位工作人员的引领下来到接待窗口申办了手机密码,并在该营业厅内的“手机话费自动查询设备”上查询了手机费用的使用情况,但因该设备属限时查询,所以记者最终只调出了2006年12月份至今年4月份的话费详单。

   当记者咨询“联通在信”这项业务如何申办时,该营业厅工作人员的答复是,需要使用本机拨打或发送短信至95013、85013才能申办;如果没有申请是不会开通这项业务的,也就没有因使用这项业务而产生的费用。

   然而,记者仔细查阅了5个月的通话记录和短信来往号码单,并没有发现使用这两个号码和申办这项业务的记录。 

   后来,记者将事情向工作人员做了陈述,并把自己的通话清单给了对方核实。一工号为3110052的女工作人员当即拨通了一个电话号码,就记者遇到的情况向对方进行联系。放下电话后该女工作人员对记者说,之所以有“联通在信”这项费用,是因为本机在2006年11月18日那天曾拨打过95013这个号码并申办了这项业务。然而,当记者欲查询本机去年11月份的通话详单时,却又被告知无法查询。原因是那里的自动话费查询系统只保留客户5个月的通话记录。

   记者印象中从来就没有申办“联通在信”这项业务,然而工作人员为何说有呢?记者要求对方提供申请详细记录,但是对方不能提供。

   据介绍,“联通在信”业务是由联通河北分公司与“SP”供应商合作的一个项目,而联通工作人员为记者联系的对方正是该项目的一个客服号码。然而,当记者就此提出种种疑问并表示要找对方查看当时的申办记录时,联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对方是95013接入号,其他的问题便均以“我们前台不了解情况”为由拒绝了记者的要求。

免费试用惹的祸

   “我们这个单上的‘联通在信’费用是怎么会事呢?我们从来就没有申请这项业务呀?”就在记‘者在位于石家庄市中华大街的联通营业厅了解情况时,一位女士拿着姓曹的机主交费单也来问询处咨询。该女士因当时没带身份证无法申办密码,自然也就无法再进行下一步的咨询。

   记者从一些消费者投诉中摘录的几起遭遇“联通在信”业务收费的经历,也许能说明一些问题。

   一位姓陈的女士称,2007年3月22日她接到9501310010的电话。对方开口就说:“我们现在有一个一卡多号的服务,您现在可以免费试用。”一开始陈女士以为是联通公司打来的,就“知道了知道了”随便答应了几句。紧接着一条“注册成功”的短信就发过来了。后来她给联通客服打电话,才知道该服务是联通跟一个sp服务商合作搞的。过了两天,由于心里不踏实,她决定打电话取消。9501310010说,已经收了她一个月的月租费,48小时内免月租试用,过了48小时自动收取月租。后来陈女士在网上查了话费单,对方确实收了10元钱“联通在信”。

    一位唐山的消费者也诉说了他遭遇不明收费的经历:他给老人买了一部功能再简单不过的手机,就是为了防止老人按错键,定制了不该定制的业务。除了接打电话,老人什么也不会用,连来电显示都没有开通,3个月的电话费才7~8元。可是,从2006年10月到2007年3月,老人的手机每个月多了10元的“联通在信”费用。后来陈先生才知道,原来有一天,有人给老人打电话说他们是95013的什么业务,48小时免费试用,如果不想用,就回电话到95013XXXX。当时,老人也没有听懂,也没回那个电话,但老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还是被定制了该项服务。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联通河北分公司与SP供应商是一种合作关系。然而,当记者问及那家供应商的一些基本情况和其办公地点时,联通的工作人员却表示对此全然不知。

“SP”称收费方式已公示

   在石家庄市中华大街联通营业厅里,记者亮明身份表示要对此事进行采访时,前台工作人员领着记者来到办公室,一位姓杜的班长接待了记者。

   那位杜班长随即拨通了95013的接入号,并向对方详细询问了记者的手机号码和当时申办“联通在信”业务的情况。随后,杜告诉记者,对方说他们那里有记者手机号码当时拨打95013申办的记录。但当杜予以确认时,对方电话里却含糊其辞起来。
后经记者了解得知,申办“联通在信”业务后,在手机漫游消费时可享受优惠。但是,记者本身就不清楚这项业务,又怎会申请开通呢?再者说,如果是记者主动申办的了该项业务,那么记者为什么又放弃使用这样的优惠权利呢?

   最后,杜告诉记者,她已经就此事向对方进行了沟通,并转达了“对方将在48小时内给予答复”的意向。但是,当记者问及对方的详细情况和联通河北分公司与其合作的具体事宜时,杜却同样给出“这件事需要向公司领导了解”的说法。同时还答复记者,她已将此事向有关领导作了汇报,之后将由公司有关部门与记者联系。

   5月9日下午,当记者从位于石家庄市中华大街的联通营业厅走出后,接到一位女士用9501310010这个号码打来的电话。这位自称是“95013客服中心”的女工作人员说对记者反映的情况进行了核实,她表示:从去年11月18日记者申请开通“联通在信”业务起截至今年的4月底已是6个月的时间了,按每个月10元的费用计算,一共从记者的手机话费中扣除了60元。鉴于记者不清楚这项业务,而且也从未使用过这种优惠待遇,所以经请示领导同意,将扣除记者的6个月“联通在信”费用返还到记者手机账户上。当记者表示欲对此事进一步深入采访时,那位95013的工作人员却称“我们无能为力”。理由是,她们只负责客户的业务咨询和业务申办事宜,其他情况需要等领导回来后才能给予答复。

    记者发稿前夕,河北联通有关合作商的负责人找到记者并就相关情况做出解释。

   这家合作商的负责人称,其与河北联通公司是一种甲乙双方的合作关系;95013是公司的一个接入号,也是与联通共同开办的一项业务。定制这项业务除了在漫游时通话费用可享受优惠外,还有其他几种如联通小秘书和隐藏主叫方手机号码等业务。

   用户定制该业务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语音定制;二是人工定制。也就是说,用户可以用手机直接拨打95013这个号码,并按对方的语音留言进行定制;也可以用发送短信的方式实施人工呼叫提示来完成定制。针对消费者提出的“只要在平时拨打电话加拨95013一次,就被默认已定制包月”这种现象,该负责人也承认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但这种默认式定制方式已经通过广告宣传公示。

   据了解,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正是由于试用了一次95013号码,都是带有一种好奇的心理随意试拨了一次95013这个号码被默认形成定制而扣除了包月费。这样一来,就出现了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定制了该业务后,却长期不享受到其优惠的奇怪现象。

相关链接

信产部:信息服务业务应征得用户确认

   信息产业部曾于去年发布的《关于规范移动信息服务业务资费和收费行为的通知》,要求电信运营企业对用户申请定制包月类信息服务,必须事先请求用户确认,未经用户确认反馈,视为定制不成立,且不得向用户收费。按照规定,我国电信运营企业须在10月10日起执行该《通知》的各项要求。也就是说,自2006年10月起,手机用户颇为不满的信息服务提供商(SP)乱收费、强行定制、诱骗定制的现象头上就会戴上一个紧箍咒。

   《通知》中明确规定,用户申请定制包月类移动信息服务业务(包括短信、彩信、彩E、WAP等)时,电信企业应当事先请求用户确认,未经用户确认反馈的,视为定制不成立,且不得向用户收费;给用户发送的请求确认信息中,必须包括移动信息服务企业的名称、具体业务名称、资费标准、退定方式等应告知用户的信息。

   用户使用移动信息服务业务的收费清单,电信企业应至少保存5个月。用户申请定制包月类、定阅类移动信息服务业务时所产生的定制关系,基础电信企业应妥善予以保存,直至用户取消该项业务后,再至少保存5个月。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