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技术监督》>>

温州市质监局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2013-07-26 15:23:32 中国质量新闻网

温州市质监局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拓展新路

    ■文/陈东黎 本刊记者  苟  铭  图/方志成

 

    浙江温州——因作为我国民营经济的发祥地和先行者,从而举世瞩目。

   今天,一提及温州的质量与品牌,人们眼里总是充满着惊叹与敬佩,但它的质量历程,却可用艰辛曲折、风云激荡、凤凰涅磐、浴火重生等这些词来形容。

   是的,在一个没有任何工业基础、贫穷落后、资源极其匮乏的海港小镇,温州以敢为人先的“拓荒”精神,以顽强的生命力战胜各种艰难和挑战,经过几十年的风雨沧桑和市场洗礼,蜕变成为一个举世闻名、富有持续经济活力和独特魅力的“名牌之都”、“品牌之都”。

    但人们一定想不到,这些成就却是源于一场质量觉醒活动。

   曾经,在杭州武林广场上一把烈火,烧毁了劣质鞋,也烧醒了温州人。带着重塑城市信誉与形象的决心,温州市于1993年在全国率先实施了“质量立市”战略,距今刚好20年。

   20年来,温州不仅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温州经济发展模式”,而且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制造世界之最”的传奇和新品牌神话。

   20年中,温州坚持不懈地推进质量建设,先后三次获得“全国质量立市先进市”荣誉,两次获得“中国十大品牌之都”称号,形成了“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质量精神。

   20年后,“质量立市”在这里又得到了升格,温州吹响了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的集结号。

 

    攻坚之战

    2012年,注定是一个分水岭。

   2012年4月初,国家质检总局相继发出《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活动指导意见》和《关于开展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活动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活动。

   把国家的方针政策与温州的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是温州人的长处。当这两份文件摆在了温州市质监局局长王新亮面前时,他的眼睛一亮。

    随即,他拿起文件,叫上司机,一路小跑上了汽车,向温州市政府疾驰而来。

   此时,正值将要下班的时间,繁忙的市长正在开会。未经预约的王新亮只有焦急等候……而当他冲进市长的办公室时,已是晚上10点钟。市长陈金彪耐心地听完汇报后,当即作出批示:尽快形成材料上报市委书记,必要的时候,亲自到国家质检总局汇报,争取成为首批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之一。

   “没有‘质量立市’就没有‘温州模式’。”王新亮说,温州市委市政府向来都有对质量重视的传统,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成为了他们新的“兴奋点”。

   政府牵头与部门迅速地组建了庞大的申报队伍,多次进京进行汇报,答辨。2012年8月底,捷报传来,温州市被列为首批25个“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的创建单位之一。

   “这在温州的质量建设史上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王新亮进一步解释说,这意味着温州市与厦门、青岛、深圳、广州等一批一流的城市一起站在了质量建设的起跑线上,角逐首批“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这是今后几年温州市质量强市建设的中心工作。

    2013年,铁定是一个攻坚年。

   去年年末,温州市的最后一个全市的大会专门为质量而开。政府希望像20年前高举质量立市大旗实现温州二次创业一样,以质量强市建设引领温州实现转型升级。

   市委书记、市长亲自上阵动员部署,把“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分解为10个方面、50项具体指标,落实到各县(市、区)和市直各部门单位,并明确在每季度都要公布创建工作主要指标的完成情况,确保2013年12月底前基本达到指标要求。

   同时,将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列入温州已经开展的“六城九市”(创全国文明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等)联创活动一并列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之一,与其他活动同部署、同督察、同考核、同奖惩。

   王新亮说,由于达到“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要求的很多指标都得在今年完成,时间紧,任务重。于是,温州市政府确定2013年为“温州质量年”,通过这个主题年把社会影响力营造起来。

   随即,温州市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出了今年的1号文件,围绕质量精神培育、质量素质建设和质量形象塑造三大主线,开展质量精神大宣传、质量知识大普及、质量项目大建设、质量安全大整治、质量水平大提升和质量工作大创新等六大活动,确定21个全年性活动项目,质量年各项任务也被分解落实到各责任部门。

   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创造精神是“温州人精神”之一。据温州市质监局质量与标准化处处长郑永明介绍,除了一个地级市推出自己的质量年这个主题新颖以外,在21项活动内容中,无不闪现着创新的火花。

   “温州质量年”所启用的“温州市城市质量精神标志”就是经过海选后脱颖而出的,由鹿和英文字母“Q”变形的五星旋转图案构成。而这个标志今后将现身在各种公益性质量宣传活动中,成为温州市城市质量精神的一个独特形象符号。可以让“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质量精神深入人心,有效地提高知晓度和认同度。

   在大中小学的质量教育上,温州市定出了硬指标,全市国家、省级、市级的“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每年开放时间分别不少于36天、30天、24天,做到有教育课件、有参观通道、有讲解人员、有互动项目、有安全保障、有实践计划、有实践记录,今年要接纳2万多名中小学生到教育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而在对大学生的质量教育上,争取在温州大学开设质量管理专业,为企业培养一批质量管理专业技术人才,同时以温州大学为依托,建成温州市质量管理与品牌研究中心,开展质量管理与品牌研究、应用、培训工作。

   在“万人质量培训计划”中,温州要求规模以上企业、服务龙头企业、建筑龙头企业开展质量培训的比例达到50%以上;参加质量培训的职工达到5万人次以上;全市质量培训的人数达到两万人次以上。

   为促进温州产业转型升级,今年有瓯海区环境监测、苍南县卤制品省级质检中心、泰顺县茶文化城、文成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等24个项目竣工;建成国家工业电器质检中心、国家阀门质检中心,基本完成国家金融设备质检中心大楼建设任务,启动国家汽车电器质检中心筹建工作;建成温州市电梯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新增1个省级质检中心。这些区域性的服务平台将担负起为当地特色产业服务的重任。此外,加强区域品牌建设,永嘉县阀门、乐清市断路器、瑞安市汽摩配、鹿城区皮鞋等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尤其迅速。这些产业集群区要创造条件争取申报“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争取新增1个省区域名牌,新增5个温州市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

   在创建的关键性指标——监督抽查合格率上,温州市给各个责任单位都下了“一票否决”指标,没有达到指标的单位将不纳入质量工作考核先进单位,其中包括:工业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4%以上;农产品、食品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5%以上;大中型工程、保障房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100%,其他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98%以上;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顾客满意度分别达到85%和80%以上。

   质量安全是社会共同的事业。因此,温州市准备在今年试行几项社会救济机制。包括建立温州市质量维权律师团组织,为社会弱势群体免费提供质量维权的法律服务;建立食品、特种设备质量安全责任保险制度,引入保险专业力量加强质量安全监督,促使投保企业更好地落实质量安全的主体责任。

 

    有序推进

   “自从实行卓越绩效管理以后,公司产品的质量有了保证,不仅客户的投诉持续下降,还为世界500强的企业进行配套。这创造了新的公司发展历史。”在浙江长城换向器有限公司的会议室里,总经理芦向东骄傲地告诉记者。

   有数据为证,公司去年销售收入增长率达到12.53%,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6.04%,居国内企业领先地位。企业强则经济强,因此,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就是以强企、强街道、强(区)县为基础和支撑的。

   作为浙江省“质量强省”四个试点单位之一的瑞安,显然深谙这其中的道理。瑞安市质监局局长吴功宜告诉记者:要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成功,打好基础是关键,瑞安主要以做好“三篇文章”,推进“质量三强”示范创建为主要内容:

   一是做好转型文章,开展质量强镇(街)示范创建。借助镇级品牌指导服务站等载体,做好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助推地方特色块状产业发展,推进镇(街)域经济的转型提升。并以“质量强镇(街)”建设为契机,结合乡镇街道的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促成产品、服务、工程、环境四大实体质量的协同提升。

   二是做好培育文章,开展质量强业示范创建。将瑞安市内产业规模较大、产业整体质量达到省内先进水平、产业内拥有众多质量标杆企业的几个行业确立为重点示范行业,加快行业标准体系建设,注重品牌培育和经营,形成单体品牌和区域品牌联动、互动局面。

   三是做好结合文章,开展质量强企示范创建。结合瑞安市市长质量奖、精益生产奖的评选以及“千争创万导入”活动,推行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科技和科学质量管理方法。开展“质量专家进企业”活动,邀请国内知名管理专家到企业,对企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问诊把脉,帮助企业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起步较早、特色突出。瑞安质监局的经验被温州市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以简报的形式在全市推广。

   有条件,有基础,有氛围,温州质监部门的创建优势得天独厚。但王新亮也坦诚地说:创建工作面临的困难也不少。如社会的认可度和关注度可能不够,质量是一种内在素质,属一个整体,这个概念还没有被抓实;政府和部分相关部门对质量工作的理解上有偏差,质量不可能立竿见影得到效果;质量建设的责任和工作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客观上面临中、小、散的企业,产品合格率的提升还需付出更多努力;职工的整体素质和能力还要进一步提升等等。

   对此,他的对策就是,坚定必胜信心,强化质量工作支撑,狠抓质量安全监管,深化区域品牌建设,突出企业主体责任,营造浓厚社会氛围,形成“大质量”建设的强大推动力,确保如期拿下“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这一金字招牌。

    《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3年5月刊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