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技术监督》>>

不做“塑料人”的途径

2013-04-01 14:34:56 中国质量新闻网

   用谈“塑”色变形容国人的心态,绝不夸张。前段时间,由于白酒中被检出含塑化剂,一场塑化剂风波再次成为公共焦点。人们忧心忡忡地问:塑化剂究竟离我日常生活有多远?怎样才能远离潜在的危害?专家小心翼翼地回答,塑化剂常用于塑料制品中,但并不意味着都产生危险,即便是进入人体,只要每天摄入量低于规定标准,便不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大碍。由此看来,科学既会令人不安,也会让人暂且安心。

   事实上,人类早已离不开塑料。或者说,我们被塑料世界包围了。以本人举例,一顿简单的早餐,就能“创造”一堆大小塑料袋。一袋牛奶、甚至一块饼干,竟然都穿着整齐的“衣裳”。如果有心追溯它们的归宿,这个“路线图”就是——先进入垃圾箱,然后送到垃圾场填埋。之后,它们的命运有两种:或随风飘扬,在土地、水源、空气中“放毒”。或者被埋于地下,经历大约200年的分解历程。请注意,这只是我的一顿早餐引发的麻烦。试想,天下人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哪样能离得开塑料二字?当然,人们这样做,为的是讲卫生、上档次。当然,我们放心了,方便了,不需要它们时只需随手一扔,但很少有人会想像它们的归宿。其实所有的塑料制品并不会走远,它们只绕一个弯儿,就会悄悄回到人们的身边,甚至进入人类体内。就像一位科幻作家描述的那样,早早晚晚大家都会变成“塑料人”。

   当然,远离塑化剂的重任,首先要落在企业的肩膀上。既然塑化剂会“隐身”在我们周围,就要对“敌情”有所察觉,做到了若指掌。我们知道,塑化剂是一种有毒的化工业用塑料,它能增加延展性、弹性及柔软度,常作为沙发、汽车座椅、橡胶管、化妆品及玩具的原料,属于工业添加剂。业内人士指出,塑化剂并不属于食品香料原料,因此不仅不能被添加在食物中,甚至不允许使用在食品包装上。但是,我们还是能经常看到塑化剂鬼鬼祟祟的影子。所以有人建议:今后在“企业宣言”里,应该添上一条誓言:决不在食品生产中添加塑化剂,否则天诛地灭。更重要的是,政府要动员研发机构,加大投入,尽快研发塑料的替代产品以及其它“友好型”包装物,以表示人类对地球母亲的一份敬意。儿女纵然“不孝”,也不能让娘披着一身塑料袋“时装”吧?

   说了这么多,连空气都变得紧张起来。因而,与严防死守同样重要的是,消除公众不必要的恐慌情绪。食品专家讲,塑化剂的危害性与两个因素密切相关:摄入量和摄入时间的长短。正常情况下,如果塑化剂摄入人体量不大,在48小时内会通过大小便代谢出去,只要不是长期、连续性摄入,造成的危害并不大。因此,要想远离塑化剂,日常生活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尤其是在食品方面,塑料制品尽量避免与熟食接触,特别是油脂类食物。不要使用塑料瓶装油,应尽量采用玻璃、铁制、陶瓷等器皿装盛。少用塑料杯喝水,尤其不要盛70℃以上的热水。盛装食物时,尽量避免食物与塑料容器的长时间接触或浸泡。还有,保存食品经常会使用到的保鲜膜,宜选择完全塑化剂少的PE、PVDC材质,并避免高温加热。最好不用保鲜膜直接包裹食品进行加热,必需包裹保鲜膜加热时,选择微波炉专用的,并在保鲜膜上戳数个小洞,让气体可以释出,在包覆时也要避免直接接触到食物。介绍了这么多知识,专家的寓意就是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们要学会与“塑”共舞。

   有个现代寓言说,总有一天,由于人类的大力“作为”,大家逐渐变成了“塑料人”。吃的、喝的、用的、玩的,都离不开塑料。甚至有人到了这一步——每天不吃点儿含塑化剂之类的东西,还会觉得浑身不自在呢。说笑归说笑,假如真的出现这种结果,那实在是太糟糕了。

    《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3年2月刊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