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 梅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陕西建工控股集团(以下简称陕建)董事长张义光带来题为《推进“科学家+工程师”技术研发模式》的提案。
“采取这个模式是尽最大可能打通从科研成果走向市场的‘最后一公里’。”张义光解释说,科学家掌握前沿理论,工程师了解行业痛点;科学家擅长前端科技研发,工程师熟悉后端产品开发。这种研发团队模式优势互补,可以避免研发和市场脱节,确保科研成果接地气、能落地。
张义光认为,企业是创新发展的主体,参与科技创新的意愿非常强烈。近些年,许多企业不仅研发投入大幅增长,还联手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大量研发平台。但是,目前企业科技创新还存在科研成果针对性不强、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为此,陕建也在积极寻求破解难题的途径。
谈到陕建的实践,张义光告诉记者,陕建将“秦创原”作为企业创新战略的重要抓手,与西安交通大学成立联合研究中心,通过“科学家+工程师”、课题研发揭榜挂帅等方式,在科技研发、人才培养、工程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陕建制定了5年信息化建设“168”战略,通过实施“平台通、数据通、业务通”的“数字陕建”建设,提高建筑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秦创原”是陕西最大的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转化“特区”,其设立是陕西打通科技优势与经济发展转化堵点的关键之举,其目的是着眼建设立体联动孵化器、科技成果产业化加速器和两链融合促进器三大目标,加快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竞争力的高水平平台,让创新成为陕西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与此同时,陕建也在采取激励措施,推进“科学家+工程师”技术研发模式的运用。例如,揭榜挂帅面向全国发布课题,费用包干;运用股权激励、超额利润分享、跟投机制、项目经济责任制、混合制企业员工持股等激励工具,释放改革活力,让职工享受发展红利。
谈到陕建的实践成果,张义光说,2021年,陕建集团荣获中国质量奖提名奖。目前,陕建集团获得5项鲁班奖、11项国优奖、35项国家级质量专项奖、58项国家级QC成果奖,还获得两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项住建部华夏奖、两项中施协科技奖、一项中建协十大新技术奖;授权专利476项,其中发明专利51项;省级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省级优质工程等均占全省的50%以上。这些科研成果在帮助企业聚焦主业,做优做精专业,补链、强链、延链、育链,促进企业优化升级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促进了陕建科技实力稳步提升。
在推进“科学家+工程师”技术研发模式这一提案中,张义光建议,可通过统筹平台建设、引入市场评价、加大政策支持、支持特定领域等方式,探索由政府部门统筹全国现有的技术成果发布平台、科研需求发布平台、技术交易平台,协商引入市场化导向的工作机制和评价制度。同时,统筹考虑相关扶持和奖励政策,以及符合法律规定、国家政策鼓励、国家战略产业、“卡脖子”技术攻关等国家重点创新领域的相关课题,瞄准行业共性技术需求、产业链龙头企业技术需求、中小企业等科研力量薄弱单位的技术需求,完善推广这一研发模式,加快推动科研成果高效转化为生产力,助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质量报》【两会·企业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