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四版>>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市场监管局积极推进乡村振兴侧记

2021-08-12 11:19:33 中国质量报

绘就生态新农村秀美画卷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市场监管局积极推进乡村振兴侧记

□ 周常青

连片的养殖大棚里,鸭叫声、蛙鸣声声声入耳;建成不久的蛋鸡基地里,一箱箱鸡蛋正在装车准备发货;远处的山地上,碧绿的茶树茁壮成长……如今,走进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西村镇山背村,人们可以看到,道路宽阔平坦,道路两侧整齐排列着香樟树,小鸟在枝头嬉戏喧闹。举目眺望,绵延的丘陵上,成片分布着郁郁葱葱的蜜橘林,村民的新居错落有致,百花齐放的乡村产业让人应接不暇,一幅充满生机活力的生态新农村秀美画卷展现在眼前。

就在几年前,山背村还是西村镇产业最薄弱的贫困村,全村连一个能拿得出手的特色产业都没有,村集体收入常年为零。近年来,通过袁州区市场监管局帮扶干部的精准扶贫,向上争取资金和政策,向下脚踏实地干实事,山背村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石蛙、草莓、百香果、红头鸭、油茶林、蛋鸡场、光伏发电……村里已建成多个产业项目,并产生效益惠及全村,2019年底顺利实现整村退出贫困。昔日产业薄弱的贫困村,如今变成了多项产业发展欣欣向荣的示范村。

困局:紧邻市区却沦为贫困村

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人多地少,其他贫困村面临的这些困难,在山背村并不存在。该村距离宜春中心城区不过10余公里,开车15分钟就能上高速公路,人均耕地面积在当地也属于中游。

曾经的它,又确实是个贫困村。“年初,村干部工资一发,村集体账上就空了,想办点民生实事都要打报告,指望上级支持。”山背村村党支部书记付大勇说,自然条件本不差的山背村,以前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找不到。因为贫困,村里很多年轻人都选择外出务工,留守的老人只能以水稻种植、分散养殖为生。不知不觉间,山背村就沦为一个尴尬的“城郊贫困村”,1318户村民中就有贫困户21户,被评为“十三五”省级贫困村。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周边地区的开发抬高了人工和土地价格,搞种养产业很难赚到钱,想发展村集体经济一直找不到突破口。”付大勇介绍说,特殊的村情制约了村里的发展,村民普遍缺乏发展产业的动力。2018年之前,村集体连修村组公路的钱都凑不齐,根本没有资金和能力帮扶村里的贫困户。

破题:村里有了第一个特色产业

“2018年3月,我局帮扶干部刚到村里时,就发现一些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脱贫内生动力不足,工作开展举步维艰。”袁州区市场监管局派驻山背村任脱贫攻坚负责人的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贺平华感慨道。如何调动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为当时摆在18名帮扶干部面前的首要难题。

村集体经济长期“挂零”,依靠“输血式”扶贫不可能长久,一定要打造自己的富民产业,这是帮扶干部们走访调研后得出的结论。通过向上级和区局争取,山背村申请到几十万元扶贫项目专项资金。

可是,如何把钱用在刀刃上,迅速打开扶贫突破口呢?通过多次外出考察学习,帮扶干部们意识到,土地流转成本高,一般的种养产业很难获得满意的收益,必须引进见效快、单位效益高、市场销路好、对土地条件要求不高的产业来发展。

最终,帮扶干部们把目光聚焦到一个“冷门”项目——石蛙养殖上。石蛙肉质鲜嫩、富有营养,在部分一二线城市的高档餐馆很受欢迎,而且石蛙养殖对土地要求不高,每年3月下苗8月就可以出栏,产量高,因此适合山背村养殖。

当时,邻近的分宜县有一名石蛙养殖大户想扩大养殖量,却因为资金受限难以发展,正巧遇到贺平华带人来招商。一个缺资金,一个缺项目,双方志同道合,当即签订合作协议。

随后,贺平华带领帮扶干部坚持“牢筑基础、培育龙头、多元经营”的发展思路,指导山背村于2019年2月建成1.33公顷石蛙养殖基地,并陆续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食品企业、农旅合作公司,采取“养殖大户+公司+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发展石蛙产业。

项目实施当年,山背村石蛙养殖就迎来大丰收——基地全年产量达2.7万余公斤,销售收入56万余元,村集体和贫困户总计分红10.9万余元。一时间,全村上下喜气洋洋。

发展:多种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然而,进入2020年,突如其来的市场变化,加上石蛙可能被国家列入禁食范围的消息,让大家都笑不起来了。不少村民和养殖大户担心石蛙的市场前景,焦虑之余打起了退堂鼓。

为了保住前期的投入和心血,保住村里贫困户的希望,帮扶干部们一边联系相关部门密切关注政策变化,一边安抚鼓励村民和养殖大户,利用原来的蛙棚拓展多种经营:大棚里阴凉,可以搞百香果种植;大棚外的土地也不能闲着,赶紧把红头鸭养起来……帮扶干部和村民、养殖大户一起,耐心等待着政策落地。

去年5月,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通知,明确指出石蛙等蛙类由渔业主管部门按照水生动物管理,这意味着人工养殖的石蛙类可以进入市场交易,山背村的石蛙可以合法销售了!

走进该村的石蛙基地,人们可以看到一幅和谐生态的画面——大棚里密密麻麻的青蛙在呱呱叫着,旁边的百香果藤已经挂果,大棚外则是一群群悠闲漫步的红头鸭。

“现在在基地干活,每月有1500元工资呢。”李来发是基地长期聘请的6名脱贫户之一,他表示,因为有分红,村里人如今都把基地当成自家的产业一样悉心打理。

“当初引导村民搞多种经营是为了规避风险,没想到成就了新的增收项目,基地效益由此上了一个新台阶。”贺平华一边帮忙喂鸭子,一边笑着算账:“今年山背村的各产业项目累计可分红43.7万元,其中13万元分给村民,剩余资金则归村集体用于乡村振兴。”

据了解,山背村的产业发展如今驶入快车道。今年,村里投入50余万元建设的蛋鸡项目基地成功落地;1万余株高产油茶长势良好,预计3年后将进入收益期……

村民有钱可赚,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村民生活持续改善,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山背村正以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迎接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中国质量报》【劳动创造幸福】

(责任编辑:水川)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广西南宁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兴宁区市场 ...

  • 浙江省湖州市东林镇南山村开启特色度 ...

  • 贵州桥梁集团仁遵五标项目部缆索吊装 ...

  • 两座“猎鹰号”硬气膜实验室在江苏扬 ...

  • 酒泉玉门:“铁人”故里唱响致富经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