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五版>>

假货生长靠什么“滋养”

2020-09-08 11:24:47 中国质量报

□ 胡立彪

上海警方日前破获一起特大假冒注册商标案,全链条捣毁制售假冒LV品牌包袋犯罪团伙。警方抓获犯罪嫌疑人62名,缴获涉案物品货值超过1.1亿元。

该案最引人关注之处,并非涉案人员之多、案值之高,而是造假链条之全。据警方介绍,该团伙层级明确、分工细致,从专门负责包袋原材料供应和配件仿制加工,到假冒包袋整体产品生产,再到各级批发商及网络零售商进行销售,上、中、下游各有专业“团队”,形成一个“全产业链条”。

制假售假达到产业化、规模化程度,让人震惊,也让人反思:是什么支撑起这样一个“产业”?

最简单直接的答案是两个字:利益。曾有媒体揭秘假冒奢侈品背后的利益链:一款正品LV包,市场售价大约两万元,而高仿品可以卖到1万元~1.5万元。制假生产商生产一件高仿品成本大约在400元~1500元之间,出售给批发商的价格则在500元~2000元之间,生产环节的利润差不多是20%~40%。批发商向零售商批货则可以提价一倍,即利润率可达到100%。而利润的重头则在最后的渠道环节,不同的渠道商可以定不同的价格,但基本上都能再翻倍,一些专门搞海外代购的渠道商甚至可以翻五六倍。

正是有高利润诱惑,一些正规厂商甚至会暗自加入进来,充当造假产业链的一环。这些正规厂商原本就是专业生产制作箱包产品的,其技术过硬,生产出的高仿品几乎可以以假乱真。这种情况既增加了假货的辨识难度,也一定程度上让假货更有市场。

假货受欢迎,说明有需要,而这种市场“需要”,才是假货能够生存的最终原因。据知情人士透露,高仿奢侈品市场红火,必然意味着其背后有着数量庞大的隐形客源支撑。而这些客源可分为两类:想买正品却实际上买到仿品的人;明知是假却就想买假的人。一份由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和欧盟知识产权办公室发布的报告指出,全球假货贸易每年的市值超过4000亿美元。如此大的市场,并非只是由那些无意买到假货的消费者支撑的,其中很大部分是由知假买假的消费者创造的。

尽管目前不掌握具体数据,但从一个调查结果可以判断,喜欢假货的消费者数量非常大。国内某机构曾就“使用假货会不会尴尬”这一问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36%的受访者选择“会尴尬”,有5%的网友表示“不会尴尬”,有22%的网友愿意“正品、冒牌混搭着用”,还有39%的网友把票投给“无所谓”这个选项。这个调查结果表明,国内消费者对假货不仅见怪不怪,而且有足够大的容忍度。

明知是假货还买来使用,这是一种虚荣表现。从行为心理学上讲,虚荣本身没错,但用虚假的东西满足虚荣就有点不合情理,其性质就变成虚伪甚至欺骗了。如果消费者用假货会感到尴尬,这种心理会促使其自觉抵制假冒行为;而如果消费者缺少这种内在的羞耻感,自然就没有抵制假冒行为的动因,这在客观上等于纵容了假冒行为。

就像人性中不好的一面必须要通过法律等强制力对其进行约束一样,喜好假货这一行为也不能指望自醒改造。如果管不了买,那就要使用强制手段管住卖。一个与我们预期差异很大的现象是,目前只有很少一部分民众将假货问题的根源归咎于售假的商户,而更多的人将假货存在归因于监管不力。这表明,人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要想根治假货顽疾,仅靠单一地治理商家很难奏效,还需要从市场机制和监管监督方面做出更多改变。打假最终还要靠法,只有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强化执法打假,才能打造一只具有强大约束力的笼子,把假货牢牢关住。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水川)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辽宁省锦州市市场监管局积极推进省社 ...

  • 浙江省嘉兴市食药质检院举办“科技周 ...

  • 江苏省太仓中集冷藏物流装备有限公司 ...

  • 福建省厦门市东渡港

  • 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光明监管局开展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