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思维提升防疫效率
从“健康码”看防疫战中质量理念质量工具的重要作用
□ 刘海滨 曹吉根
从2月9日在杭州市余杭区率先应用,到10天后在全国范围广泛使用,支付宝率先研发推出的健康码,能特别高效地辨识人员健康状况,实时搜集掌握人员流动信息,有效对人员实行分类管理,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强有力支撑。
看似简单的健康码,却能在短短一周内从上线转向全国推广,笔者认为正是因为这是一款非常优秀的管理工具,蕴含了很多现代质量管理的先进理念、工具和实践。
首先,快速获得真实的、充足的数据是信息化质量管理的基础。只有数据真实,才能确保所有的质量风险得到有效识别,只有数据充足,才能保证管理策略的合理性。因此,实现管控范围内数据填报的规范性、统一性,是质量管理中明确的管理要求。
新冠肺炎疫情发展迅猛,民众需要向所在居委会、所经岗哨申报自己是否去过疫情重点区域、是否与确诊病例有过密切接触,政府管理部门每天需要收集、汇总大量的纸质报表,这些不仅是巨大的工作量,还增加了填报过程中大量的接触风险,而且信息难免有遗漏或偏差,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
采用健康码可以有效利用当前智能手机工具,建立高效便捷的信息化填报平台,能够最大范围地获取基本数据。用户每天在线提交自己的状况,用在线协同代替了不规范、不统一、重复繁琐的纸质报表,极大地减少了接触风险、提升了统计效率。与此同时,健康码不单纯依赖填报,用户活动轨迹的数据直接采集移动运营商第三方数据,结合人脸识别等技术,识别用户是否瞒报、谎报个人的出行记录,可确保个人健康数据准确真实且可追溯,极大地提高社区排查的效率,从而保证据此而制定的管理策略是合理的,降低疫情扩散的风险。据新闻报道,杭州某人出家门时自查健康码为绿色,到达公司时,门岗检查健康码却变为黄色,只能返回家隔离,后来经调查,是因为他上班途中经过了某确诊病例的小区,导致健康码自动变色。这个健康码就避免了该员工在上班途中因潜在的未知接触感染,进而传播到公司的风险。
其次,大数据智能分析可以极大提升管理效能。现代企业质量管理离不开海量基础数据的智能分析、自动迭代甚至智能设计,这一点在健康码大数据分析自动处理海量数据方面,获得了很好体现。
新冠肺炎的传染性比较强,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中,最难排查的是在其出行过程中,偶遇的、擦肩而过的、使用非实名登记的公共交通等导致的接触者,特别是在该病例症状未显现之前的接触者,这给疫情防控带来非常大的难度。
采用健康码技术之后,由于与手机进行关联,非常容易追溯过去若干天内的详细运动轨迹,后台强大的大数据分析能力,将个人活动轨迹、所经区域的疫情变化、关联人员健康状况等因素相结合,甚至特殊时期的特殊活动(如购买药物)等,按规则进行大数据关联分析,即可获得比较精准的密切接触人群数据,异常结果能够精准警报,并进而直接通知相关人员采取合适的隔离措施。采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比通过新闻公告“人肉搜索”的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
其三,统一标准、易识别标志,确保管控行动一致有效和高效执行。质量管理中采用三色管理,简洁清晰的颜色标识及时隔离“待检”和“不合格物项”,防止误用。
健康码采用红黄绿三色动态管理,如杭州的绿码、黄码、红码分别表示可以通行、需要隔离7天和需要隔离14天,统一标准并且简单明晰,即使乡村一线值守的普通民众,也能够迅速熟悉掌握,并执行统一的管控行动。这一点,非常类似于质量管理领域常用的颜色标识,绿色表示产品检验合格,可以放行,黄色表示产品可能存在不确定性,需要进一步检验确认,而红色则表示不合格品,需要返工或返修。采用不同的颜色区分不同的产品状态,对应不同的纠正措施,简单明了,不易犯错。
小小的健康码,充分践行了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要求,对数据的输入、分析和输出三大阶段均实现了合理有效的管控,也体现了质量管理理念的广泛适用性,这也是为何越来越多的政府管理部门和各种机构导入质量管理体系、追求体系认证的原因之一,也希望更多的组织能够更深入、更广泛地应用质量管理理念,提升管理的水平,为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中国质量报》